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作家介绍 >>
国语简介
作者:国语  上传者:admin  日期:07-11-12


1.《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题解】

关于国语的作者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论,现在还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其后班固、刘知几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著。直到现在,学界仍然争论不休,一般都否认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但是缺少确凿的证据。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

【体例】

共21卷。
• 周语3卷
• 鲁语2卷
• 齐语1卷
• 晋语9卷
• 郑语1卷
• 楚语2卷
• 吴语1卷
• 越语2卷
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评价】

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

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

【研究参考书目】

• 薛安勤、王连生《国语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ISBN 780626138
• 董立章《国语译注辨析》,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推行的把北京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运动。它提出“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两大口号。“言文一致”是书面语不用古代文言,改用现代白话。“国语统一”是现代白话要以北京话为全国通用的国语。这个运动对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建立和推行,对于文体改革和文字拼音化,都有一定的贡献。

【产生的经过】

由于受到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在清末的后十年,就已经提出统一国语的问题。最早提到“国语”这个名称的,是当时被委任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桐城派古文名家吴汝纶。1902年他去日本考察学政,看到日本推行国语(东京话)的成绩,深受感动,回国后写信给管学大臣张百熙,主张在学校教学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推行以“京话”(北京话)为标准的国语。1909年,清政府资政院开会,议员江谦提出把“官话”正名为“国语”,设立“国语编查委员会”,负责编订研究事宜。1911年学部召开“中央教育会议”,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决议在京城成立国语调查总会,各省设分会,进行语词、语法、音韵的调查,审定“国语”标准,编辑国语课本、国语辞典和方言对照表等。1912年民国成立后,召开“临时教育会议”,决定先从统一汉字的读音做起,召开“读音统一会”。 1913年“读音统一会”开会,议定了汉字的国定读音(即“国音”)和拼切国音的字母“注音字母”(也叫“国音字母”)。议定以后,北洋政府迟迟不予公布。于是在1916年,北京教育界人士组织“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简称“国语研究会”)掀起了一个催促北洋政府公布注音字母和改学校“国文”科为“国语”科的运动。

研究会规定了5项任务:①调查各省方言;②选定标准语;③编辑标准语的语法辞典;④用标准语编辑国民学校教科书及参考书;⑤编辑国语刊物。提出学校的“国文”教科书改称“国语”教科书。运动得到各地教育界人士的响应。国语研究会的会员4年中增加到12000多人。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师范校长会议”,决定在全国高等师范附设“国语讲习科”,专教注音字母及国语,并于11月公布了“注音字母”。同年,《新青年》等刊物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开始用白话文写作。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这个运动的推动下,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政府的推行机构“国语统一筹备会”,并训令全国各国民学校改“国文”科为“国语”科。与此同时,又通令修改原来的《国民学校令》,规定首先教授注音字母,改革教科书的文体和教学方法等,这样,国语运动在学校方面得到了初步的成功。

【“国语”的推行】

“五四”以后,国语运动进入推行期。主要工作是修订注音字母方案,制订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调整“国音”标准,扩大国语的教育和应用,以及出版、宣传等。
  
台湾语言与族群密切相关。按通俗的分法,台湾人可分为4大族群,其中闽南人约占74%,客家人约12%,外省人约 13%,原住民为1%左右。闽南人以闽南话为母语,客家人以客家话为母语,外省人以“国语”为母语。原住民分为11个民族,分别使用不同的原住民语,并把它们当做母语。

闽南话其实是正宗的中原古语。从汉末到唐末藩镇之乱,黄河沿岸的中原人陆续向南方迁移,把河洛古语带到东南沿海;明清时期一些大陆移民渡过海峡,又把这一语言带到台湾,因此闽南话又被称为“河洛语”。后来,台湾闽南话演变出“台南腔”、“台北腔”和“宜兰腔”等,其中以“台南腔”最具代表性。

唐代以来,中国北方持续动荡,外族侵扰不断,中原各民族的语言相互融合,相互吸收,逐渐形成元代白话、明清官话,最后演变为北平话,中原古语在北方完全消失。民国初期,北平话改名“国语”,成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国民党退踞台湾后,设立“国语推行委员会”,研究并推广“国语”。由于外省人中苏、浙、闽、粤人较多,势力较大,所以台湾“国语”受到江浙方言及闽南方言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吴越腔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对异读字、轻声和儿化等语言现象进行了进一步规范,两岸“国语”差别由此拉大。

除了上述语言外,外语在台湾也有一定地位。受过中学以上教育的人都会说一些英语。在涉外学术、商贸和旅游领域,英语是通用语。现今70岁以上的台湾人一般还会说一些日语。大量来自菲律宾、印尼和越南的外来劳工则使用其本国语言。

大部分台湾人能够使用母语及“国语”。“国语”是岛内各族群的通用语,是学校教育使用的正式语言,是新闻、出版和公文中使用的官方语言。有研究说,在台湾各地火车站,旅客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是“国语”,平均约49%;闽南话次之,约 47%;“国语”∕闽南话混用约1.7%;客家话约1.7%;原住民语约0.3%;其他语言约0.3%。一般来说,越是都市地区,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使用 “国语”频率越高,越是农村地区,越是经济落后地区,闽南话使用频率越高。年龄越小,使用“国语”频率越高,年龄越大,使用闽南话频率越高。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使用“国语”。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歌德简介
李斯简介
叶绍翁简介
魏征简介
聂鲁达简介
黄庭坚简介
惠特曼简介
易卜生简介
卢梭简介
张岱年简介
王昌龄简介
林觉民简介
王佐良简介
林焕彰简介
杨成武简介
赫尔曼·黑塞简介
雪莱简介
汤显祖简介
马克思简介
加来道雄简介
柏拉图简介
顾颉刚简介
陶行知简介
昌耀简介
马南邨简介
陈忠实简介
屠呦呦简介
林西莉简介
贾谊简介
杜审言简介
《继续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健康而斗争》教案3
《继续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健康而斗争》教学设计2
《继续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健康而斗争》教案1
浙教版七年级上《富有表现力的祖国语言》单元测试题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