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了三五斗》背景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9-26 |
《多收了三五斗》的社会背景和创作经过
20世纪30年代初,洋米洋面充斥中国市场,米价大幅度下跌,使广大产米区失去了销纳的场所,农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之下,已经濒于破产。当时上海人一般吃的是安南米、暹逻米以及美国面粉和澳洲面粉。正如当时有的评论文章所指出的,连年灾荒,农村中“十室九空”“哀鸿遍野”;同时,“洋米输入……其富人仍然可以谷食饶足,廪囷不空,口腹不饥”。1932年邀天之幸,各地粮食丰收,可是粮价太贱,农民的贫困反而愈加深重,“放下禾镰,没有饭吃,成为农村之普遍现象”。甚至,“有许多田地因为粮价太贱简直没有人去收获,恐怕收起了反而赔累”。《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正是当时的社会现象。
这篇小说从1932年秋天开始酝酿,到1933年7月1日在《文学》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历时9个月之久。叶老把农村破产这个社会问题放到自己所熟悉的环境——甪直中去表现。角直是鱼米之乡,1917年春,叶老在角直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在这里生活了5年,他熟悉这里的生活,这里的农民。当谷贱伤农的乌云笼罩着农村的时候,叶老最关心的是那些“旧毡帽朋友”的生活。他们的遭遇和心情,叶老完全可以想像得出。他把平时积累的材料,进行细细的筛选,综合成为反映新的主题的材料。叶老经常说的:写小说要严格地从生活中取材,不能随便编造。随便编造的小说是没有生命力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创作的素材贵在于平时的积累,要善于把生活中的见闻贮存起来。“文艺家如能随时观察,无论是什么人物,是什么思想言语,即不立著于篇,而蓄积既富,需用时自有‘俯拾即是’之乐。”正由于叶老善于观察生活,蓄积材料,在离开角直10年之后,仍能把角直的生活写得十分真实,以致当地老人传说叶老在1932年秋天去过角直,并赞美叶老把米行的店伙计们写活了。其实1932年秋天,叶老正在上海开明书店主编《中学生》杂志,并未离沪。这个传说从侧面说明以角直这样的水乡市镇为背景的《多收了三五斗》写得多么真实。
(转引自人教社教学参考书)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