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多收了三五斗》学习要点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8-21


《多收了三五斗》学习要点
  一、导入
  丰收了,我们会想到很多,有堆积如山的粮食,还会有农民脸上甜美的微笑,可是,文中却反应了丰收反而使农民破产这样一件怪事。

  二、内容概述
  1、 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
  清晨,丰收之后的一群旧毡帽朋友,来到万盛米行的河埠头粜米。占卜他们的命运。(序幕)
  万盛米行的柜台前,旧毡帽朋友向米行的先生询问米价、哀求提价、要求换现洋钱,没有结果。
  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旧毡帽朋友忍痛低价粜米。(开端)
  中午,旧毡帽朋友来到街上购买日用品。在节约预算的踌躇之后,“乡亲”把刚到手的钞票一张两张地交到店伙计手里。(发展)
  傍晚,辛苦了一年的旧毡帽朋友,三五成群地聚在自家的船头上,酒后议论、发泄着心中的不满和愤懑,流露出他们的反抗意识。(高潮)
  散乱的谈话没有决议,旧毡帽朋友各自开船回家。(结局)
  第二天,在各处镇上,仍有同样的故事发生着。(尾声)

  2、 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表现小说的主题。
  对话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写得生动传神,性格鲜明。不仅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而且还直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一)“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
  (1)对话描写展示了30年代中国农民生活的社会环境。“伤农”者并非完全是由于资本家伤农压价造成的“谷贱”,也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旧中国的反动统治和剥削制度等造成的。

  (2)刻画了“旧毡帽朋友”和“米行先生”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
  “旧毡帽朋友”是中国农民的群像,在旧社会他们是受压迫、受剥削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租种地主的土地,不断地借债,维持着非常低下的简单地再生产。他们也有希望,有时也有“愤激”,也有抗争,但更多的是哀求、忍让。
  “米行先生”可能是资本家,也可能是资方代理人或雇员,是代表维护资方利益的。在与旧毡帽朋友打交道时颐指气使,冷淡、厌烦、鄙视、威吓,完全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

  (二)“旧毡帽朋友”之间的对话。
  这段对话写得极有层次。谈话内容从“亏本”谈起——到“不缴租”“宁可去吃官司”——到“退租”去“做工”——到“路路断绝”“沉默”——又到有人提出“我们年年种田,到底为谁种的?”——直到最后又谈到“抢米”。这段对话从不满到反抗,反映了“旧毡帽朋友”逐渐觉醒的意识。

  3、 环境描写简练传神。
  (1)自然环境描写简练,生活气息浓厚,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江南水乡小镇的风情及丰收后的景象。
  (2)社会环境描写融于对话之中,揭示了束缚农民的种种枷锁。另外,街道购物时的场面描写也十分精彩:种种“洋”物品,句句叫卖声以及“旧毡帽朋友”,男男女女、大人小孩的各种神态,动作,都写得极为生动,真实立体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三、学习内容
  1、给红色字注音
  河 船 占卜 褡裢   写

  2、解释词语
  (1) 占卜:原指算卦一类的迷信活动。这里是探问。
  (2) 作梗:从中阻挠,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3) 兆头:预兆。
  (4) 廒间:粮仓。
  (5) 沽:原指买酒。这里是买。
  (6) 写意:浙江方言。舒服,开心。
  (7) 呷:小口喝。

  3、成语解释
  横七竖八:多而杂乱,不整齐。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不知该怎么办。
  鄙夷不屑:轻视,看不起,认为不值得(看或提及)。这里指及其看不起,认为不值得理睬。

  4、试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含义极其作用。
  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
  答案:这说明在当时的中国农村,农民获得丰收却反而濒临破产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中 考 解 析
  切实实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①据我所知,常常有一些年轻人写信给某些艺术家、作家,要他们传授“秘诀”。作家、艺术家们接到那样的信,常常只好苦笑。
  ②最近,我听说有一个少年人去请教一个善于转碟子的杂技演员;熟练这门工夫的秘诀在哪里。杂技演员除了告诉他一些经验外,还带他去看自己床铺底下的一大堆摔破了的碟子,告诉他说:“秘诀就在这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艺术工作上,没有秘诀。如果杂技这类工夫都全靠勤学苦练,那么,更不要说要求有高度思想性和生活经验作基础的其他艺术部门的工夫了。
  ③有些人所以以为艺术工作有什么秘诀,是因为他们把艺术和什么“祖传丸散”、“秘制膏丹”或者什么纯技术性的事情(如绘画时用几种颜色配出某一种颜色)混同起来了。我们可以读到各式各样的美学论文、艺术工作经验谈,然而,那都不是“秘诀”,那不过是一些艺术工作的根本规律的探讨,或者一些个别的经验之谈罢了。它们,如果是正确的话,就像是一块块指路的“将军箭”,告诉人们,通过什么道路就可能达到什么结果。至于“走路”的情况,仍得靠各个人自己去走。对于不肯付出辛勤劳动的人,这类美学理论、艺术经验之谈并不能起什么作用。
  ④然而,有些人不是这样想,他们以为某些艺术家掌握了一些“秘而不宣”的手段,当作看家本领,当作“杀手锏”,不肯告诉旁人。在他们心目中,这种手段有点像《天方夜谈》里面的神奇的咒语,谁掌握了它,念上几句,宝山的石门就会自动启开。这种观念是十分荒诞的。但是奇怪得很,社会上有并非很少的人对艺术工作存在这样的观念。只要你去探询一些艺术工作者收到的信件的内容,就可以发现这种情况。
  ⑤对于那些经验丰富的人是直接经验的事物,即使它们被写了出来,对于经验缺乏的人仍然是间接经验。这正是一切“经验谈”所以不能起神奇的作用,而只能起一点指路作用的原因。我常常想:如果把古今一切优秀的艺术家勤学苦练的故事搜集起来,编成一本书,那内容该是多么惊心动魄呵!前辈们流血流汗积累了经验,当他们将火把传递给后人的时候,后人又必须以生命的火焰去点燃它,那艺术的火把才能够继续熊熊燃烧。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前人的经验才能够化为自己血管里的血液。高尔基曾经意味深长地说:“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如果说世间真有所谓艺术“秘诀”,也许应该算这一类的言谈了。
(秦牧《秘诀》,有删节)
  1.第②段中“秘诀就在这儿”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画线句中的“火把”和“点燃”,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主要运用哪两种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最后一句是“如果说世间真有所谓艺术‘秘诀’,也许应该算这一类的言谈了”。“也许”和“应该”在表达了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议论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第②段“秘诀就在这儿”中“这儿”无疑是指代“床铺底下的一大堆摔破了的碟子”,再结合后文“杂技这类工夫都全靠勤学苦练”这一概括句,“秘诀就在这儿”这句话的含义可以理解为:熟练地转碟子的秘诀就是勤学苦练。
  2.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
    “火把”比喻“前辈积累的艺术经验”;“点燃”比喻“发扬光大”。
  3.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概括。根据文章的内容我们不难知道本文是论述“艺术的秘诀”,再结合文章第②段和第⑤段中的表明观点的语句“全靠勤学苦练”“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像火花……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概括为:艺术的秘诀是自己的努力劳动和勤学苦练。
  4. 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定。第⑤段主要运用比喻论证法和引证法。段中“火把”比喻“前辈积累的艺术经验”,“点燃”比喻“发扬光大”;又引用了高尔基的名言来证明本段论点。
  5.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理解。“也许”与“如果”照应,表推测与假设,不作肯定,行文有分寸;“应该”是针对“真有”而言,表明了自己赞同高尔基的话,两词用得准确,行文严谨。
课外拓展
  一、课文《多收了三五斗》是原文的节选,被删去的部分是在课文的后面。那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杂文的笔调,描绘城市各界对“谷贱伤农。这一事件的反应,刻画了地主、金融资本家、工业资本家等各种人物的嘴脸,并描写了农民破产后忍痛卖耕牛、借高利贷,或因抗租而被关押,或沉溺于赌博;或逃往上海等各种悲剧结局。原文还表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谷即使不贱,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农也得伤。后面的一部分虽然被删去了,但节选部分本身就是一篇很完整的短篇小说。
  二、关于本文如何划分段落的资料
  1.华蓓蓓《“使学生得到实际的益处”——谈谈(多收了三五斗)的分段》(节录):
  ……这些资料都把这篇课文分四段。但根据自己的粗浅理解,我觉得这样的分段是可以讨论的。
  说是按地点分吧,的确,前面是写了“米行”“街上”“船上”等几个地点,但最后一段没有指明地点,又怎么理解呢?并且,根据这个地点,那么第一节写了‘码头上’,也该单独成为一段吧。所以我认为按地点分为四段是欠妥的。
  说是按事情分吧,不错,前面是写了“粜米”,购买日用品和“酒后发泄”等事,但最后一节并没有写具体的事,又怎能和前面并列成为四段呢?
  ……
  经过反复考虑,我终于大胆提出了我的看法,就是根据时间进行分段,全文可分两段。第一段写丰收的某一天,在江南某一小镇发生的事情。第二段是说这样的悲剧第二天又将在这个小镇和其他各镇上发生,是第一段的深化。这种分法,也许会给人以“头重脚轻”的感觉,但却是顺理成章的。因为这种结构方法正反映了叶圣陶先生组织安排材料的独具匠心;也正是这篇文章之超出于同类题材其他文章的地方之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客,第一段还可按事件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段到第三段为第一层次,交代粜米这件事发生的背景及文中的主要人物。接着再分别以粜米、购买日用品、酒后发泄等为第二、三、四层次。
  2.叶圣陶《关于(多收了三五斗)及其他——给华蓓蓓同志的复信》:
  蓓蓓同志惠鉴:
  来信昨日接读。我去年患病,到今心思体力还不大如前,目力又不济,只能简单作复,务请原谅。
  作者作文,不管自觉不自觉,写不写提纲,总有先后次第。教学生阅读,要课文分段落,无非要学生辨明这个先后次第,借此养成自己思索、说话、作文的好习惯。
  我的这篇《多收了三五斗》常被选用,因而各种教学参考书常有提及。可是我不曾收集来看,因为我不担任教课。今天取出《多收了三五斗》来看,我同意足下分两段,前段又分几个层次的说法。
  参考书难免有不足之处,教师要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我非常佩服足下这个意思。教师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又能不断研究和实践,掌握启发学生和引导学生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得到实在的益处。
  敬礼
 叶圣陶  四月六日下午   1
  (两文均载《语文学习》1980年第二期)
  三、关于《多收了三五斗》的社会背景和创作经过:
  30年代初,洋米洋面充斥中国市场,米价大幅度下跌,使广大产米区失去了销纳的场所,农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之下,已经濒于破产。当时上海人一般吃的是安南米、暹逻米以及美国面粉和澳洲面粉。正如当时有的评论文章所指出的,连年灾荒,农村中“十室九空”“哀鸿遍野”;同时,“洋米输入……其富人仍然可以谷食饶足,廪囷不空,口腹不饥”。1932年邀天之幸,各地粮食丰收,可是粮价太贱,农民的贫困反而愈加深重,“放下禾镰,没有饭吃,成为农村之普遍现象”。甚至,“有许多田地图为粮价太残简直没有人去收获,恐怕收起了反而赔累”。《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正是当时的社会现象。
  这篇小说从1932年秋天开始酝酿,到1933年7月1日在《文学》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历时9个月之久。叶老把农村破产这个社会问题放到自己所熟悉的环境——甪直中去表现。甪直是鱼米之乡,1917年春,叶老在甪直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在这里生活了5年,他熟悉这里的生活,这里的农民。当谷贱伤农的乌云笼罩着农村的时候,叶老最关心的是那些“旧毡帽朋友”的生活。他们的遭遇和心情,叶老完全可以想像得出。他把平时积累的材料,进行细细的筛选,综合成为反映新的主题的材料。叶老经常说的:写小说要严格的从生活中取材,不能随便编造。随便编造的小说是没有生命力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创作的素材贵在于平时的积累,要善于把生活中的见闻贮存起来。“文艺家如能随时观察,无论是什么人物,是什么思想言语,即不立著于篇,而蓄积既富,需用时自有‘俯拾即是’之乐。”正由于叶老善于观察生活,蓄积材料,在离开甪直10年之后,仍能把甪直的生活写得十分真实,以致当地老人传说叶老在1932年秋天去过甪直,并赞美叶老把米行的店伙们写活了。其实1932年秋天,叶老正在上海开明书店主编《中学生》杂志,并未离沪。这个传说从侧面说明以甪直这样的水乡市镇为背景的《多收了三五斗》写得多么真实。
(转引自人教社教学参考书)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多收了三五斗》ppt(23页)
《多收了三五斗》阅读练习及答案
《多收了三五斗》说课稿
《多收了三五斗》学案3
《多收了三五斗》同步测试
《多收了三五斗》课堂实录
《多收了三五斗》表格式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学案
《多收了三五斗》ppt(28页)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反思(2篇)
《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
《多收了三五斗》ppt课件9
《多收了三五斗》背景
《多收了三五斗》同步练习2
《多收了三五斗》课本剧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原文阅读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ppt课件8
《多收了三五斗》ppt课件7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5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4
《多收了三五斗》《创造学思想录》《论美》教案及练习
《多收了三五斗》ppt课件6
《多收了三五斗》ppt课件5
《多收了三五斗》mp3音频朗读
苏教版九年级上《多收了三五斗》ppt课件4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3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2
《多收了三五斗》同步练习
《多收了三五斗》ppt课件3
《多收了三五斗》ppt课件2
多收了三五斗之房产版
《多收了三五斗》之求职版:调侃毕业生找工作
《多收了三五斗》ppt课件1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