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原毁》教案及练习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08-21


《原毁》 
 
学习目标:
1. 掌握古文句式句法及文言词汇等 
2. 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学习要点:
1、了解作者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诵全文:
原毁
韩愈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其同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知大意:
(一)自“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至“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说明古之君子责己重而周,待人轻而约。
(二)自“今之君子则不然”至“吾未见其尊己也”
说明今之君子责人详而待己廉。
(三)自“虽然,为是者”至“德高而毁来”
说明今之君子责人详而待己廉的原因(在怠与忌)。
(四)自“呜呼”至“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说明士因此难于光名誉和行道德。
明主旨:说明毁谤发生的原因,请将有作于上者存之。(篇末(四))
懂文体:论说文。
译课文: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严格而全面,所以不怠惰;宽容又简约,所以人家都乐意做好事。听说古代的圣人舜,他的做人,是个仁义的人。探究舜所以成为圣人的道理,就责备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考,改掉那不如舜的行为,去做那符合舜的。听说古代的圣人周公,他的做人,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探究他所以成为圣人的道理,就责备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考,改掉那不如周公的,去做那符合周公的。舜,是大圣人,后代没有能及得上他的,周公,是大圣人,后代没有能及得上他的;这些人却说:“及不上舜,及不上周公,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要求自身严格而且全面吗?他对待别人,说道:“那个人啊,能有这点,这就够得上是良善的人了;能擅长这个,就算得上是有才能的人了。”肯定他一个方面,而不苛求他别的方面,论他的今天的表现,而不计较他的过去,小心谨慎地只恐怕别人得不到做好事应得的表扬。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学得的,他对待别人,却说:“能有这样,这就够了。”又说:“能擅长这个,这就够了。”岂不是要求别人宽容又简少吗?
现在的君子可不同,他责备别人周详,他要求自己简少。周详,所以人家难以做好事;简少,所以自己进步就少。自己没有什么优点,说:“我有这优点,这就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才能,说:“我有这本领,这就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己欺骗良心,还没有多少收获就止步不前,岂不是要求自身太少了吗?他们要求别人,说:“他虽然能做这个,但他的人品不值得赞美,他虽然擅长这个,但他的才用不值得称道。”举出他一方面的欠缺不考虑他多方面的长处,只追究他的既往,不考虑他的今天,心中惶惶不安只怕别人有好的名声。岂不是责求别人太周全了吗?这就叫不用常人的标准要求自身,却用圣人的标准希望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尊重自己的啊!
  尽管如此,这样做是有他的根源的,就是所谓怠惰和忌妒啊。怠惰的人不能自我修养,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修身。我不止一次地试验过,曾经对大家说:“某人是贤良的人,某人是贤良的人。”那随声附和的,一定是他的同伙;否则,就是和他疏远没有相同利害的人;否则,就是怕他的人。不然的话,强横的定会厉声反对,软弱的定会满脸不高兴。我又曾经试着对大家说:“某人不是贤良的人,某人不是贤良的人。”那不随声附和的人,一定是他的同伙;否则,就是和他疏远没有相同利害的人;否则,就是怕他的人。不这样的话,强横的定会连声赞同,软弱的定会喜形于色。因此,事业成功诽谤便随之产生;德望高了恶言就接踵而来。唉!读书人生活在当今世界上,而希求名誉的光大、德行的推广,难极了! 
  在位的人想有所作为,听取我的说法记在心中,那国家差不多可以治理好了。
 
2、题目理解
    原毁 
毁:诋毁、诽谤 
专用以推论事理根源的一种文体。 
原:推求根源,推究 
“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 
《原毁》探求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 
 
3、整体感知
本文论述和探究毁谤产生的原因。作者认为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的盛行是道德败坏的一种表现,其根源在于“怠”和“忌”,即怠于自我修养且又妒忌别人;不怠不忌,毁谤便无从产生。教学设计>文章先从正面开导,说明一个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才符合君子之德、君子之风,然后将不合这个准则的行为拿来对照,最后指出其根源及危害性。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有“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对比,有同一个人“责己”和“待人”不同态度的比较,还有“应者”与“不应者”的比较,等等。全篇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中有变化,语言生动而形象,刻画当时士风,可谓入木三分。
 
4、教学设计>文章分析
第一段段意 
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其责己也重以周:高标准、严要求 
其待人也轻以约:低标准、不苛求、与人为善 
 
第二段 
详:详尽、全面。
廉:少。
自取:自己取得(进步或收获)。
以:来,表目的的连词。 
欺于人:欺骗别人。
少:稍
已:太、甚,表程度的副词。
不足称:不值得称赞。 
用:功用,本领。
计:考虑。
图:考虑。
闻:名誉、声望。
谓:称做,叫做。 
身:自身,自己。
第二段段意 
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待己廉:低标准、无要求 
责人详:高标准、苛责人、惧人闻达 
(同第一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 
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现实后果会是什么? 
对人求全——压制人才
责己太宽——骄横自是
修:学习,求进步。
应:附和
与:党羽,朋友。
然:这,指代“其人之与”。已:矣。
然:这,指代“其所疏远”。
是:这,指代以上三种情况。
是故:这个缘故,因此。
修:治理。 
(1)本段(本文)的中心论点?(用原文回答) 
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2)说出怠与忌的具体所指?
怠——自己不求进步(不能修)
忌——害怕别人有进步(畏人修)
(3)本段所运用的论据有哪些?
理论论据: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事实论据:举例——称赞某人 、批评某人 
(4)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 
    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不应者表演不一样。 
    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5)本段段意是什么? 
    揭示不正之风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第四段 
有作:有作为。存:留心、牢记。几:差不多。理:治,平定。 
第四段段意 
作论的缘由 
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 
 
《原毁》脉络
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三段: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根源——怠与忌
危害——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第四段: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愿望 
(论“毁”与“国治”)
本文的中心论文是在第三段,那么,教学设计>文章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 
先从“古之君子”谈起,远远写来,却又处处暗扣“毁”不兴的缘由。
“今之君子则不然”仍未涉及“毁”,但在对他们言论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毁”的轨迹上。 
前两段准备好了箭与靶,第三段水到渠成,引矢破的,点明了“毁”字。先提出中心论点,“毁”根源在于“怠”与“忌”,又从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反映来透视世风,证明当时毁风猖獗。 
孔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古之君子”相当于孔子的“君子” 
“今之君子”相当于孔子的“小人” 
“今之君子则不然”,不然者,就是孔子所说的“小人反是”。  
主题:
本文探寻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谴责了“今之君子”习于毁谤的恶劣风气,目的在于想扭转这股歪风,有助于国家的治理。 
写作特点:
(1)内容上的对比与形式上的排比紧密结合 
遥对遥排中有近对近排,互对互排中有自对自排
以古之君子,今之君子各为一段,然后按待己、待人的态度、后果、具体行为遥相对比与排比;而在每一段内,古、今君子“责己”与“待人”,又各自形成对比与排比。
(2)语言上采用并列双行的对称排比句式 
取其一不责其二……,恐恐然…… 
举其一不计其十……,恐恐然……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
不若是,强者必悦于言,……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一)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患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注:本文选自《庄子·内篇》的第三篇《养生主》。主,主宰者。支配养生处世的原则就称之为养生之主或养生之道。
1. 下列各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译文:起初我在分解牛的时候,看到的不是完整的牛。
    B. 技经肯綮之未尝
    译文:(刀)从未碰到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
    C.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译文:太宽绰了,这对于刀刃的游动一定有余地。
    D. 视为止,行为迟
译文:目光因为有这个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
 
2. 本文演化的成语有6个,请写在下面的横线处,并解释其中的两个。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解释:
(1)                                                                         
(2)                                                                         
 
3. 下面对《庖丁解牛》一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自述的总纲,高度概括了庖丁解牛的经验和体会。这里所说的“道”,指儒家之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是庄子学说的灵魂,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B. 教学设计>文章的布局谋篇巧妙严谨。如教学设计>文章中心是养生之道,但作者不从“道”写起,却别开生面地从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写起,然后借助文惠君的“惊、叹、问”引出“道”的话题。这样“技”“道”互相依存,为揭示文旨提供了方便。
    C. 作者善于运用流畅精炼的语言描摩事物,记叙故事,笔到之处,无不形声毕现。如描写庖丁解牛时的举手投足,及发出的和谐声响都非常生动形象,使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进而使读者借助形象思维领悟包含在故事中的深奥道理。
D. 作者的原意是“养生之道”,即在错综复杂的人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顺其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然而作为独立的寓言故事,读后还可得到这样的启示: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二)
干将莫邪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瞋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
 
4. 下列各句中对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语妻曰                              语,告诉
    B.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             比,等到
    C. 但睹堂前松柱下                    但,然而
    D. 王即购之千金                       购,悬赏征求
    E. 当于汤镬煮之                       镬,用以煮肉等物的鼎
    F. 客以剑拟王                           拟,指向,文中有“砍”的意思
 
5. 对例句中加横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例句:故通名三王墓
A. 都         B. 统一的 C. 连接的          D. 共同的
 
6. 与例句中加横线的“乃”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A. 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B. 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
    C. 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
    D. 乃分其汤肉葬之。
 
7. 与例句中加横线的“之”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当于汤镬煮之
    A. 王怒,欲杀之
    B. 石低之上
    C. 王即购之千金
    D. 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
    E. 何哭之甚悲耶
    F. 愿王自往临视之
    G. 乃分其汤肉葬之
    H. 王大怒,使相之
    1. 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
    J. 两手捧头及剑奉之
 
8. 下面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译文:从家门出来,远望南山,有颗松树长在石头上,那把雄剑在树的背后。
    B. 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译文:我听说楚王悬赏千金征求你的头颅,把你的头颅和雄剑拿来,我为你报仇。
    C. 头踔出汤中,瞋目大怒。
    译文:赤的头颅在鼎中滚动的开水里跳跃出来,睁大眼睛甚是愤怒。
    D. 乃分其汤肉葬之。
译文:(楚王手下)于是把楚王没有煮烂的头颅从开水中取出来和楚王的尸体一起埋葬了。
 


【试题答案】
1. A
2. 目无全牛  因其固然  且中肯綮  新发于硎  游刃有余  踌躇满志  解释略 
3. A
4. C
5. D
6. A
7. F
8. D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原毁》作业练习
《原毁》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原毁》练习(教师版)
《原毁》表格式教案7
《原毁》导学案
《原毁》同步练习
《原毁》教学参考
《原毁》ppt课件5
《原毁》ppt课件4
《原毁》学案
《原毁》阅读练习及答案
《原毁》教案6
《原毁》教学设计5
《原毁》mp3音频朗读
《原毁》练习题
《原毁》教案4
《原毁》读后感
《原毁》教案3
《原毁》ppt课件3
《原毁》ppt课件2
《原毁》ppt课件1
《原毁》原文和译文
《原毁》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