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灯》教案1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08-18



◆设计意图
1、了解在黑暗笼罩、困难深重形势下作者对抗战胜利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2、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3、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设计提要
1、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2、理解作者从“窒闷”到“微笑”的感情脉络。
◆设计实施
1、导入课题。
我们都读过《白杨礼赞》,都知道文章极力讴歌了白杨树坚韧朴实的优秀品质,但作者的意图并不在此,他歌颂的是党领导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农民正直朴实的品质和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运用的是什么手法?(象征)在同一历史时期,现代文学巨匠巴金也用这一手法写了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题目是《灯》。
2、朗读课文,引入意境,初步体会作者从“窒闷”到“微笑”的感情脉络。
(1)齐读第1~3段后提问:
①作者从噩梦中惊醒,心里感觉怎样?(明确:窒闷)
②作者为什么会感觉“窒闷”,哪些词句揭示了原因?(明确:噩梦、漆黑)
③在漆黑之夜,一般人希望眼前出现什么?(灯光)出现没有?(明确:看到“几点灯光”)
(2)体会作者在“窒闷”中看见“灯光”的心情。
①找出有关词句。(明确:第2段“但是”之后的文字和第3段中的“扫”字)
②引导学生赏析这些词句,体会作者心情。(明确:“但是”之后通过视觉的变化由近及远,由高至低,侧面写了“灯”,一个比喻句化静为动,一个“扫”字显出灯光的力量,这些都写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3)提问:这一心情流露于外表的情态怎样?齐读第13段后回答。(明确:“微笑”)
(4)从“窒闷”到“微笑”的心情变化过程作者这样说:“想着想着,就对着山那边微笑了”,作者想了些什么?(提问引出下面的步骤)
3、找出课文写“灯”“灯光”的一些材料。
(1)教师朗读第5段,作示范分析。
作者回忆起自己在生活经历中,一次雪夜走路时见到的豆大的灯光。
(2)指名朗读第9、10、12段,让学生找出联想的一些“灯”“灯光”。
明确:联想到海上灯塔;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弟弟点在窗前的生命之灯──长夜孤灯;希洛点燃的爱情之火──火炬;“友人”遇救后见到的油灯。
4、体会作者赞美“灯”“灯光”的句子或段落,分析其作用。
(1)示范分析第5~8段。教师朗读第5段末句,第6段第7句,第8段末句,然后小结;回想到的豆大的灯光能给人温暖、勇气,能给人鼓舞,给人指路。
(2)由学生逐次分析体会第3、9、10、11、12段。
①第3段:写眼前灯,作用是“扫淡”黑暗。
②第9~11段:先提出思维角度(a.从点灯者本意看:一个为唤回航海远行的弟弟而点,一个为情人渡海约会而燃,其目的都是引航,给人指出归路;b.从寄托的感情看:一个寄托着姐姐对弟弟的挚爱之情,一个维系着忠贞爱情,都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c.从第11段的赞美和抒写来看:这几个句子表明“灯光”能给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③第12段:先找出写作用的句子(“绝望”没有了……,多活了这许多年),再概括其作用:给人以精神力量。
(3)明确“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分组讨论后回答:作者赞美了这些灯的作用,想一想它们有何共同点?由此可知“灯光”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明确:其共同点是:无论是现在还是古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陆地还是海上,只要有灯,就会有光明,有温暖,就能给人指明方向,鼓舞人们奋然前进。由此可知“灯”“灯光”象征光明和希望,这是写作特色①。
(4)明确写作特色②:作者从眼前灯写起,通过回忆、联想,又落笔到眼前灯,以“灯”为线索贯穿全文,来表现其共同点,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5、进一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1)从以上分析看出,作者对着山那边的灯光(即光明和希望)“微笑”,表露了他对光明的向往,那么,这种向往之情是在怎样的前提下产生的?请在第1、2段中找答案。(明确:在黑夜、在噩梦中感到窒闷)
(2)分析时代背景(结合第1、2段)
其实,这里的“恶梦”指日寇的野蛮侵略,“黑夜”指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当时,蒋介石掀起反共高潮,亲日派散布亡国论调,这种政治形势给中国人民的抗战带来了重大灾难,国人中有的陷入了苦闷惶惑之中。然而,受到党和周总理关怀与帮助的巴金,十分憎恶黑暗(由一“横”字体现),尽管“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却终究没有“永沉海底”。
(3)明确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作者从灯光中得出了这样的启示:在困难深重、黑暗笼罩的抗战中,中国人民只要心中燃起一盏希望之灯,就会得到鼓舞,就会友爱团结,奋勇抗战,夺取最后胜利。
②全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明确:憎恶黑暗,向往光明,对抗战胜利充满希望。
所以作者“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这就是作者从“窒闷”到“微笑”的感情发展脉络。
(4)明确写作特色③:
提问:在作者这感情脉络中,如果没有回忆和联想,写眼前灯后直接抒发感想议论行不行?
明确:不行。①丰富文章内容。②写法上,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实而虚,层层铺垫。
6、教学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要求大家在写作上能借鉴本文的三个特点;在人生旅途中如果遭受挫折,遇到打击,心中能燃起一盏明亮的灯。
7、作业
以“灯”为题,用象征手法写施展揭示“灯”燃烧自己,造福人类的品质的文章,600字左右(课时完成)。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灯》教学设计2
《灯》flash课件
《灯》课件
《灯》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