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5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2-02-2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品味其散文的特色。 

2.品读文章,涵咏主旨,领悟意象的内涵。 

3.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散文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文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析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散文的语言特色。 

难点: 

品读文章,涵咏主旨,领悟意象的内涵。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娄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马至,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 

二、写作背景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选自冯至的散文集《山水》。《山水》的出版有一个过程,1942年秋,冯至将过去写的十篇散文集在一起,题名《山水》,1943年9月在重庆出版。后来冯至又加上之后写的三篇散文,再加上一个《后记》。《山水》出版后,学界对它的评价很高,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认为:虽然冯至在四十年代只有《十四行集》和《山水》两小本著作,但是在诗和散文两方面,他都站住“一览众山小”的高峰。《山水》中的《一棵老树》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最为精纯,并将前者称为“白话散文诞生以来的杰作”。 

三、作者介绍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土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西南联大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汉园诗人李广田也曾说:冯至先生的散文,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 

四、题目解说 

本文的题目是“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但作者并没有探究山村消逝的原因,而是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感悟和启示。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人关注平凡的山水。 

第二部分(4-10):作者由眼前之景生发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11):总述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联系。 

六、全文分析 

1、作者开篇从人们进入人口稀少的森林或草原的感受写起,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以“总觉得它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等感受衬托山林的荒寂;②“其中可能发生的事迹,不外乎空中的风雨,草里的虫蛇,林中出没的走兽和树间的鸣鸟”与下文山村丰富且充满生命力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为下文交代“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做铺垫。 

2、平常的事物一旦成为冯至笔下的意象,便具有了灵动的生命韵味与鲜活的生命气息。文章第1—2自然段中几次出现的“路”该作何解释? 

明确: 

在文中出现的众多意象中,“路”这一意象极具代表性。古今文人大都喜欢“路”,如屈原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鲁迅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他们看来,“路”是人类历史的载体,承载着历史。本文赋予“路”更具体、更丰富的历史内涵。文章开篇,作者先亮出“路”的意象:“我们走的路,是二三十年来经营山林的人们一步步踏出来的,处处表露出新开辟的样子。眼前的浓绿浅绿,没有一点历史的重担”“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冯至在山村残存的景象中,发现了这条从过去走到现在的路,这条路诱发了他对历史的思考,从而联想到从现在走向过去,再现了历史上充满活力的山村。之后随着路的延伸,思想又从过去走到现在,冯至发现纵然如今的村民和动物都已消逝,但山村风物犹存,依然传递着生命的信息,山村的过去和现在组成了一个充满韵味的世界。 

3、第5段最后一句作者引用诗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有何巧妙之处? 

明确: 

引用诗句使文章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这两句诗表明人和人之间,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4、如何理解“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句话? 

明确: 

山村的宁静能让人消解尘世的纷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谦虚、纯洁、坚强的小草,朴质的村女,让作者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作者在这种联想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自身所有的纷扰在死去后将不留下一些值得夸耀的事迹。 

5、怎么理解第11段中“风雨如晦的时刻”的内涵? 

明确: 

“风雨如晦的时刻”指1942年,即作者写作本文的那一年,那是充满动荡与浩劫的一年。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子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以及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6、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明确: 

由小草感悟到生命的宁静之美;由彩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由有加利树感悟到生命的渺小;由野狗的嗥叫感悟到生命对于疾苦的恐惧;由麂子的嘶声感悟到死亡的可怕。 

7、文章结尾,作者说“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联系全文,概括说明消逝了的山村给了作者哪些生命的滋养?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你如何理解? 

明确: 

(1)①消逝了的山村提供了养育作者的物质条件;②消逝了的山村让作者学会了谦虛、纯洁和坚强;③消逝了的山村让作者懂得了生命的美好与崇高。 

(2)①作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②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山村。③现今居住的山村同样给作者的生命以许多滋养。 

七、中心思想 

本文写于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作者通过对消逝了的山村旺盛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景物的描写,抒写了作者对滋养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以及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八、写作特点  

(1)营造丰富意象。 

本文注重象、情、理的有机融合,由意象构成意境,大大地拓展了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具有极大的情感张力。作者最为偏爱的山村意象有“路”“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等,这些意象是富有生命色彩的,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勾勒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 

(2)凸显鲜明画面。 

作者选取了最典型、最有表现力、最能体现山村环境的景物,用简约、流畅的笔触进行勾勒,描绘出了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如体现宁静之美的村女放羊图和充满热闹生机的雨后采菌图。 

(3)兼用多种表达方式。 

本文以描写为主,但又把议论缀于其中,还不时插入抒情等,看似有些散漫,但整体却不失法度。文章通常是由眼前景物生发联想,引发感悟,在结构上回环往复,首尾一贯,显示出种从容舒展又严谨完整的艺术面貌。 

(4)赋予哲思理趣。 

在本文中,冯至由眼前之景,回眸历史,观照现实,使生命跨越了时空,阐发了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对存在意义的思考,流露出沉重的历史感。 

九、补充资料 

冯至的散文 

好散文可以归结为三个因素:情、知、文。情即感情、真情,知即知识、学养,文就是个性文字和与别人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冯至的散文就体现了这一美学特点。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诚挚坦白,抒情性强。 

十、总结全文 

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布置作业 

有人说,《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写“灵魂里的山川”的散文,表现了作者“哥特式”的诗性的生活态度,即思想和灵魂超越现实的喧嚣,执着于对纯粹精神和艺术世界的追求。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再望小村,看见了屋角和山墙,也看见了土院墙里的胖猪。___①___,只是树冠牵连。有农人挑着两桶水往坡上走,柔软的挑担波闪着高上来。路边一头牛在犹豫着,蓦地一声长叫响起:“卖麻花来——”小山村就正式起床了。往上走就没有了路,是一坨一堆的茅草。菅草苫在路边,似流行歌星的长发,遮住一些美丽的危险,小山羊忍不住就要上当。不远处,便是小时候常玩的草坪,那里有我的老朋友,不知道它们现在怎么样了,它们大概也长高了,那块伴我童年的小青石凳,___②___。坡上吹起了微微的风,紫荆花的浓郁让人异想天开,忍不住就驻足,忍不住就远望。村旁的一条小河,弯弯曲曲地横贯村庄,远远地来,长长地去。一河水就浸湿了村子的这儿那儿,就知道这一村的小伙子吃什么长大,姑娘的脸为什么粉似桃花,就知道挑水上坡的汉子为什么气壮如牛……村庄全清晰了。原来是一家一户的院子,各自过着小小的日子,树木只是一丛一片的覆盖,还有花,一红一黄地点缀,看不清谁是谁家的女子,却听得清一支歌子响起,满村的绿树红花便摇动起来。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引用、夸张 B.比喻、拟人、对偶 

C.排比、拟人、夸张 D.排比、引用、对偶 

2.文中画框的句子可改写成:“村旁有一条远远地来、长长地去的小河,它弯弯曲曲地横贯村庄。”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时,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选自许俊文《乡村的风》,有删改) 

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从文中找出一例加以赏析。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B 

2.①原文的修饰成分都单独成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②原文主语一致,更具连贯性;③原文先写小河在近处弯弯曲曲的情景,再写远处的情景,具有层次感。 

3.①树其实稀疏着;②不知道还是否原样 

4.(示例)“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轻柔的特点,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写出了我对乡村的风的喜爱之情。 

解析: 

1.“牛在犹豫着”是拟人,“似流行歌星的长发”是比喻,“远远地来,长长地去”是对偶。 

2.解答此题,要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分析,要侧重分析原文好在什么地方,可以从句子长短、表意连贯、写景角度等方面入手。 

3.①处,根据后面的“只是树冠牵连”可知,此处应填写“树”并未相连的意思,或用“稀疏”,或用“疏落”。②处,根据前文“那里有我的老朋友,不知道它们现在怎么样了”可知,此处应填写与“不知道它们现在怎么样了”类似的内容。 

4.赏析句子时,首先要找到相关语句,然后指出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接着分析该修辞手法所展现的事物的特点,最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示例所选句子中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写出了风的轻柔以及“我”对乡村的风的喜爱。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pptx课件(37页)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ppt课件3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4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3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2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ppt课件2
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阅读练习及答案
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原文阅读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说课稿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