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通中学七年级语文教案(强) NO. 57
课题:观刈麦主备人:梁晓红 审核人:周春雷
一、教学重点
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二、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指名朗读,检查字词。
刈麦 荷箪 童稚 饷田 灼
遗穗 吏禄 岁晏 三百石 秉
2. 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______,____(朝代)作家,字 _____号__________。你读过他的诗有《 》《 》《 》
【目标展示】
1、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2、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新知研习】
一、检查复习
检查学生背诵《木兰诗》。
二、情境导入
我们学过梁衡的《夏》,抓住夏天的特点,描绘夏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其中运用了一句诗来赞美劳动人民的,是哪一句?“五月人倍忙”,大家知道这首诗出自何处吗?是唐代白居易的《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背景及作者简介
这首诗选自《白居易集》,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贞元十六年(880)进士,因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杭州及苏州为官期间,兴修水利,恤贫安民,深得百姓爱戴。
白居易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讽喻诗的目的:“讴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四、初读疏通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3.指名朗读,其他同学听后评议。
4.全班齐读。
五、再读知意
1.学生自由反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不懂的可以查阅工具书,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2.学生按以上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
4.学生翻译诗全文,教者点拨。
六、细读感悟
1.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
明确: 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的劳苦。
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
2.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本炭能卖个好价钱的矛盾心理;《观刈麦》中也有反映劳动者这种复杂心理的诗句。
心理描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诗中还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
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场面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语言描写: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4.用一个字概括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
明确: 税
5. 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惭愧、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归纳总结】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写了农民在夏日割麦的艰辛和贫妇在田中拾穗的可怜与悲苦,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巩固拓展】
遥寄乐天:
材料1:2004年3月23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补。
材料2:2006年1月1日,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7.3亿农民彻底告别皇粮。
材料3:现在农村实行医疗保险制度, 60岁以上农村老人每月有生活补贴,义务教育范围的学生免除课本费。
白居易带着一颗悯农之心早已离我们远去,真想将农村这些年来的变化轻轻告诉他:根据上文提供的信息请你续写下面的诗行。
田家有闲月,五月人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粒粒饱满穗,隆隆机声响,
, 。
, 。
诗人梦已圆,安息在天堂。
遥寄喜告慰,只为您诗行。
【预习指导】
熟读《破阵子》,解决生字词
查找资料,解释诗句的意思
四、板书设计
观刈麦
白居易
举家忙碌 讽喻剥削惨重
贫妇拾穗 同情人民疾苦
诗人自愧
五、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