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你的鞭子》教学设计4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5-01-07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体味戏剧语言的特色。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特
点,剖析文章内涵。最后进行课本剧训练,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理解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它的历史意义,牢记父辈在外敌侵略下的遭遇,为振兴中华,富国强民而努力。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脉络,明晰故事情节的发展。
2、了解一定的历史背景。
3、体会课文主题:反抗压迫,争取幸福。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反抗精神。
2、领会作者在故事结构、情节编排上的用心。
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
1、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九?一八事变”?
2、归纳:
即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在中国东北境内的关东军突然炮击沈阳,同时在吉林、黑龙江发动进攻。蒋介石却集中力量进行反人民的内战,对日军采取了卖国政策,命令东北军“绝对不得抵抗”,并撤至山海关内。日军在19日侵占沈阳,接着分兵侵占吉、黑等省,至1932年1月东北全境沦陷。《放下你的鞭子》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街头剧剧本。(如果学生介绍的全面就不必重复)
3、指名概述本剧内容。
二、基础知识:
1、独幕剧:独成一幕的短剧,类似小说中的短篇小说。容量小,人物较少,情节也较简单,往往通过一个生活片段,集中反映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表现尖锐的矛盾冲突。独幕剧的结构紧凑,故事完整,要求在一幕一景中提出矛盾,发展和解决矛盾。情节的基本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应当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完成。
2、街头剧:又称广场剧。不受舞台和剧场条件限制,适合街头、广场宣传演出的戏剧形式。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流行较广,多以群众关心的政治斗争为题材,常能鼓动群众,使观众在感情上与演出者融为一体。
三、默读课文:联系历史课,了解1931年“九?一八”前后的历史情况,特别是东北人民的不幸遭遇。
思考:
1、卖艺人为什麽把自己的亲生女儿香姐说成是从苏州买来的?
2、青工先后提了多少问题?这些问题对展开剧情,刻画人物性格起什麽作用?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为演出作准备。
1、卖艺汉:一位从东北沈阳沿途卖艺流落到上海的街头艺人。他原本是一个善良、正直、慈爱的人。由于战争造成的背井离乡,饥寒交迫,使他丧失了善良、慈爱的性格特点,变得暴躁,“疯狂”了。但青工的责问,女儿的诉说使他悔恨莫及,又恢复了原来的性格,把一切痛苦、灾难、不幸变成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怒和谴责——因为这是造成一切苦痛的真正原因。
2、香姐:一个天真、标志的姑娘。她伴随父亲漂流街头整整六年,受苦遭罪,忍饥挨饿,并不怨父亲,更可贵的是:她十分理解、体谅父亲。她的血泪申诉是全剧剧情转折的关键,把全剧推向了高潮。
3、青工:是一个有觉悟,爱憎分明,为人憨厚正直,敢于仗义相助的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是上海无数有觉悟的产业工人的代表。全剧通过他的提问,揭示出造成卖艺汉父女和东北广大劳动人民痛苦的根源。他的分析使全剧高潮形成。全场观众高呼口号,从而突出了全剧的主题。
五、排练演出。各组准备,派代表六人上台演出。在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剧本特点。
要求:1、抓住主要的,有代表性的句子,用个性化的语言,反映人物性格。
2、态度要严肃认真,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六、集体评议。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旧中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而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而且明白了幸福要靠自己去斗争、去争取。最后进行的小作文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和理解力。
七随堂练习设计
1、用下列词语造句。俏皮 作揖 暴躁 聪明伶俐 顶呱呱 糟蹋 鲁莽 掩面
南腔北调 生吞活剥 献丑 感激不尽
2、古语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请谈谈你的看法。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