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复习
一、文学常识
1、《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辑的杂家著作,又称《吕览》。
2、吕不韦:战国末期。
二、主要内容
(一)引婴投江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翻译:
有一个从江边走过的人,看见一人正要拉着小孩而想将他丢进江中。小孩在啼哭。路过江边的人问那人这样做(要把小孩丢进江中)的原因,那人回答说:“这是因为他的父亲擅长游水。”他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水,他的儿子难道就擅长游水吗?用这样的方法处理事情,也必定是荒谬的啊!
字词解释:
有......者:有......(什么样的)人
过:经过;过于江上:于江上过,从江边经过。 婴儿:这里指小孩 引:牵,拉 岂:难道 遽:就,遂
悖:荒谬 方:正在,正要 任:处理
寓意: 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决不能强迫他人去做他做不了的事。 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或事物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改变,否则就会酿成大祸。
(二)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楚国有一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到在船上刻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后,楚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糊涂的吗?
字词解释:
涉:渡 自:从 遽:急忙,快
契:用刀刻 是:这 不亦惑乎:不也是糊涂的吗?“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惑:迷惑,糊涂
坠:落 所契者:用到刻记号的地方 若:像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求:寻找 止:停止 入:跳入 行:走 寓意:
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情况发生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应随之变化。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三)循表夜涉
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翻译: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河里测量好水深并做好记号。后来河水突然大涨,楚国人不知道(这种情况),依然按着原来的标记而在夜间渡水,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兵士们发出的惊骇之声,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先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而增多了,楚国人还按照原来的标记而引导渡河,这正是他们遭到失败的原因啊。 字词解释:
荆:楚国的别称
袭:乘人不备而进攻,偷袭
表:动词,做标记
澭水:黄河的支流
暴:突然
益:通“溢”,水漫出来
弗:副词,不
循:顺着、沿着
涉:徒步渡水
坏都舍:房屋倒塌
向:先前,以前
导:引导
尚犹:还、仍然
所以:......的原因 寓意:
讽刺那些墨守成规,不知变通,拘泥固执的人。
《吕氏春秋·察今》三则
引婴投江 (对象变了,法令如果不变):悖
刻舟求剑 (地点变了,法令如果不变):惑
循表夜涉 (时间变了,法令如果不变):败
时代变了、社会变了,法令制度也应随之改变。
背景:
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像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度就要发生混乱,死守古代帝王的法度而不进行变革就会发生谬误。出现谬误和混乱,是不能保住国家的。社会变迁了,时代发展了,变法是合时宜的。这就好比良医治病,病情千变万化,药也要千变万化。如果病情已经发生变化,而药却没有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如今就会变成短命的人了。所以凡是做事情一定要依照法度去行动,变法的人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没有错误的事了。
我们的思想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