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三首》同步练习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04-26 |
咏史诗三首
《长沙过贾谊宅》
1. 清金圣叹评曰:一是久谪似贾谊,二是伤心感贾谊,三是乘秋寻贾谊,四是空林无贾谊。“人去后”,轻轻缩却数百年;“日斜时”,茫茫据此一顷刻也。
答:这一评语较恰当地概括了诗人的伤心之由。(1)诗人与贾谊的遭遇相同,大有千古知音之感,故伤心贾谊,正是自怜。(2)环境又是如此凄凉,秋风夕阳,空空荡荡,千载悲情,浓缩于“人去后”、“日斜时”之中,正是植此情景之中,不由不悲。
2.课后习题一
命题意图:抓住关键词语并联系相关作品,触类旁通地提高对诗意的理解。
参考答案:此句中的“汉文有道”是反语,表面上写号称中兴之主的汉文帝任用贤才,实际上却是将贤才一贬再贬;下句所对“无情”正是对“有道”的巧妙回应,说是“有道”,实为“无道”。《贾生》诗中的汉文帝正是如此,表面“有道”,“夜半前席”,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但却不是为天下苍生着想,而是问虚无的鬼神之事,这样的君王实为“无道”。而诗人被贬之时的唐代宗,更是无法与“无道”的汉文帝相提并论。诗人既有自负,也有伤感。全句讽刺巧妙,一语双关。
《金铜仙人辞汉歌》
1.“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用了那些修辞方法表现铜人的远离故都之悲?
答:拟人和比喻。,诗人将金铜仙人写得与人一样有情有义,难离故主故土,一片凄怆中义之怀。“泪如铅水”,比喻奇妙非凡,这是铜人“人性”的一面,涔涔的泪水,正是其对汉宫、故主的无限依恋之情。同时,“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物性”的一面相吻合,构想新奇独特。
2.“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用了哪些手法表现铜人出长安城后的情景?
答:拟人。衬托。
长安城外的道路上长满了泽兰。而肃杀的秋风,已把泽兰摧残得枯萎衰谢了。以“衰兰”的愁衬托铜人的愁,这愁也正是诗人的愁。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的,苍天之上,日出月没,似乎终古不变,但假若苍天有情的话,定会与有情之物一样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此句设想奇绝,想落天外,极为真切地烘托出了铜人(亦即诗人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感情炽烈执著,意境深沉博大。最后两句更进一步地抒写铜人恨离伤别的情绪。尽管铜人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时间的推移,故都也越来越远。诗人从铜人的听觉落笔,用“波声小”反衬铜人渐渐远去的背影。这既是波声邈远,也是前途漫漫。委婉而形象地写出了铜人“思悠悠,恨悠悠”的复杂心情,而这正是诗人自己遭受打击,仕途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复杂而痛苦的心境。
3.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情感。(解析:金铜仙人临别时的“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这其中隐含了年轻的李贺对历史兴亡之感伤。这首诗写于元和八年(813)年,距离唐王朝灭亡(907)尚有九十余年。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国土沦丧,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这是时代大的环境;再看李贺自身,他虽贵为郑王李亮之后,但这是徒有虚名,家族早已没落。诗人急切地想建功立业,重振国威,同时也能光耀门楣。不料进京后处处碰壁,连应进士试都因父名而受人挤压,被迫含恨离开长安,仕途之路断绝,这对诗人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
《过陈琳墓》
1.这首诗从哪些方面把陈琳与自己进行对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这首诗巧用对比,将诗人怀才不遇的满腹怨情尽情抒发出来。诗人和陈琳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也就是诗人霸才无主和陈琳霸才有主的对比;陈琳青史垂名和自己书剑飘零的对比,写得文采斐然,寄托遥深。
托古讽今、托古寄慨,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伤感和悲愤,同时对陈琳“霸才有主”表示欣羡,寓含对当时埋没人才的不满。
2.课后习题
第二题
命题意图:学习咏史诗中托古寄慨的方法,并能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吊陈琳:“曾于青史见遗文”、“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其余句子皆为自伤身世之语。
第三题
命题意图:通过几首咏史诗的学习,能对咏史诗托古抒情的方法有一宏观的了解和把握。
参考答案:《长沙过贾谊宅》托古寄慨,通过对贾谊被贬长沙的遭遇,暗含对朝廷不重人才、自己怀才不遇和贬官异地的不满。
《金铜仙人辞汉歌》通过对金铜仙人被迫离开汉宫和故主的无限依恋之情的叙写,抒发历史兴亡之感,同时托古寄慨,深深地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痛。
《过陈琳墓》通过在陈琳这位前贤墓前的追思和遥想,托古讽今、托古寄慨,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伤感和悲愤,同时对陈琳“霸才有主”表示欣羡,寓含对当时埋没人才的不满。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