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台湾历史不容歪曲
谭宏凯
教学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作。
2、培养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学习文章批驳论敌的严密性和深刻性,领悟多种反驳手法运用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梳理文章脉络,领悟多种反驳手法运用的妙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题解。
1、“台湾历史不容歪曲” 暗示有人在歪曲历史,也暗示本文文体是驳论文。
2、否定句表达了作者坚定的立场、鲜明的态度和强烈的愤慨之情。
3、“歪曲”指出林奇故意为之的险恶用心。
三、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林奇的观点句,然后分析其内在联系。
明确:(1)、“与流行的传说恰恰相反,台湾从来都不曾真正作为中国的一部分。”
(2)、“清朝和中国不是同一政治和文化实体。”
(3)、“台湾和中国人的集体身份认同迄今依然相去太远”,而且,“他们的历史经验差别太大”,因此不可能实现“自然的政治统一”。
(1)是林奇的中心观点,(2)(3)是支撑观点的材料。他们之间是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2、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批驳论敌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首先批驳论敌的观点:“台湾从来都不曾真正作为中国的一部分”。
作者引论敌的话“台湾在1684到1895年间是清朝的一个边远居民点”和详细列举1684年之前上至12世纪宋朝的史实,反驳论敌观点。
其次批驳论敌的论据:“清朝和中国不是同一政治和文化实体。”“台湾和中国人的集体身份认同迄今依然相去太远”,而且,“他们的历史经验差别太大”。
先理论分析,反驳论敌错误,后以历史事实反驳论敌论据。
最后进一步批驳论敌“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观点。
引台湾的相关历史文件,从历史及法理上反驳论敌的观点。
3、根据文章行文思路划分段落层次,并概述段意。
一、(1-3):警醒人们不要轻信林奇那样的知识分子。
二、(4-22):批驳林奇荒谬的观点及论据。
三、(23-40):批林奇的观点,揭露其无视历史文件的实质。
四、(41-46):揭露林奇行为的险恶用心。
四、课文探究
1、回顾驳论文的常用方法。
(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2、驳论点:直接批驳
间接批驳:归谬法:(引申法):根据对方错误观点进行合理引申、推理,暴露出它的荒谬,从而驳倒对方。
反证法:通过证明与所驳的言论相对立、相矛盾的观点是正确的,从而驳倒对方论点。
3、分析本文在驳论中使用的方法。
明确:驳论点:“从来都不曾真正作为中国的一部分”的观点,作者用历史事实进行有力的批驳。
驳论据:对林奇使用的“政治和文化实体”,“集体身份认同”等论据从道理和事实两方面进行批驳。
驳论证:“台湾在1684年到1895年间是清朝的一个边远居民点”与观点“台湾从来都不曾真正作为中国的一部分”矛盾。
4、理解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1)然而,事实证明轻信便会有被误导的危险。
(2)我们或许可以改变正在发生的事情。但我们无法改变过去。
明确:(1)、此句总领下文。矛头直指林奇,表明歪曲事实,毫无学术人品的所谓知识分子式信不得的,否则会有被欺骗的危险。
(2)总结全文。“改变正在发生的事”是指林奇歪曲历史的事会真相大白。“无法改变过去”指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事实无法改变。
五、拓展
活动与练习:思考文段反驳特点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赢得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顺他,(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岂能说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凭借齐国的强大,(只要)得到一个(真正的)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面向南方称王而制服秦国,哪里还要借助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呢?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下,这就是(真正的)贤士不到他门下的原因。
直接驳论点:“孟尝君能得士”,指出其不“足以言得士”。
反证法间接驳论据:“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指出不能得士的原因在于鸡鸣狗盗者出其门,士羞于投其门下。
教学反思:学生初次接触驳论文,应该重点慢讲,细讲。结合实际例子,课堂上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学习驳论文的相关知识。
第四章: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