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13届高三双基测试语文试题
|
|
作者: 上传者: 日期:13-03-16 |
辽宁省大连市2013年高三双基测试
语 文 试 题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的“和”字,应当说与《论语•学而》篇中“礼之用,和为贵”的“和”涵义相同。翻检相关经学文献,“和而不同”的“和”也与周代基于礼原则的“和顺”“协和”“和睦”等意思相近,没有多少异议。朱熹、论语集注“谓”和者,无乖戾之心”,把“和”与“乖戾”对举,也能说明这一点。至于《国语•郑话》中史伯讲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则是指自然事物诸元素之间的”调和”,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和”不是一回事儿。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与史伯说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两个不同的命题,适用的领域也不一样。前者适用于社会领域,主要是讲人际关系的;后者适用于自然领域,主要是讲不同物质的配合或共同作用的,因此,作为概念而不是语词,这两个“和”是不能等同的,也是不能互换的、另外一中庸里有“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说法,然而子思之学已开始向心性之学转化,因此对“和”字的理解还当”以孔解孔”。
先秦文献中讲的“同”,很多情况下可以理解为“共同点”或“相同的目标”。就人际关系而言,“同”与“和”不是对立关系.并且常常是有着正向联系的,孔子本人就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话。他所反对的“同而不和”的“同”.只是指那种无原则的、不辨是非曲直的”苟同”.这一点是应当明确的。“和而不同”的“不同”.仔细分析起来,应该包括“非原则性的不同”与“原则性的不同”。对于非原则性的不同。容易通过“求同存异”而达到“和”。而对于原则性的不同.则不易做到“求同存异”,要达到“和”就比较困难。孔子曾指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仁者”才能够公正地喜爱应当喜爱的人,厌恶应当厌恶的人。由此可知。孔子心中的仁者不会以求“和”为由回避矛盾。从孔子一生的言行看来,如果出现了原则性的“不同”的情况。他不会以虚假的、表面的平衡来掩盖矛盾,更不会“委曲求和”。
有人提出,孔子的“和而不同”包含着微言大义,也应当能够像《诗经》那样被 | |
| 标题: |
辽宁省大连市2013届高三双基测试语文试题 |
| 文件大小: |
458K |
| 文件格式: |
rar |
| 作者: |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