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教学实录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01-06


30、诗四首 

 

                                        一、归 园 田 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非常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南山”指的是庐山,不是终南山,这是陶渊明隐居的地方。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兴”是起床的意思。“荷”是扛着的意思。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地干活,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劳作很辛苦,但诗人并不抱怨,这一点我们从“带月荷锄归”这一幅美景中可以感受到。(明确: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只要这种生活不违背我的意愿。这里诗人的“愿”究竟是什么?(明确: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意愿。)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平淡中又富于情趣。“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二、《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是一首边塞诗,首联“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交待诗作缘由及写作的地点。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此句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征蓬”与“归雁”为对,“出汉塞”与“入胡天”为对,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中满含悲壮。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一幅苍凉壮观的塞外风光图。大漠空阔,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轻烟直上云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有一轮又红又圆的落日。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离家出国,独行多日,终于见到了本土之人,按说他乡遇故知,该有一丝欣喜吧?可这位“候骑”全无畅谈乡情之意,只简单报告了一声:“都护在前面的燕然山呢!”便继续进行他的侦察巡逻去了。唉,他是这么不近人情,而我这条孤寂的羁旅还得走很久。                                          

  三、《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鉴赏

诗人二十五岁之前,一直在四川生活,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离开蜀地所作。“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意思是从遥远的蜀地乘船而来,渡过荆门,准备到楚国游览,实现自己的抱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长江在大荒原上奔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两句把生活在蜀地的人,初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四、《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鉴赏

首联第一句“洞庭之东江水西”,点出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在洞庭湖的东边,长江的西面。“帘旌不动夕阳迟”,(因为无风)楼阁上的帷幔静止不动,夕阳缓慢地下沉,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以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愁。 

颔联由上句平静的景物描写转而进行强烈的抒情。“登临吴蜀横分地”,登上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黄昏时,面对满眼的湖光山色,诗人却无心欣赏,只是独自徘徊,是因为有满怀的愁绪啊。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望远不但不能减轻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几许愁绪。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未老先衰头已白的我,在秋霜的季节里登楼凭吊古人,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何尝不像自己呢?沦落天涯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悲痛,尽在不言中。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导学案4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ppt课件(56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ppt课件(85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ppt课件(4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导学案3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教学模式操作卡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ppt课件(4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预习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ppt课件(46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导学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ppt课件(2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mp3音频朗诵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ppt课件(41页含音频)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mp3音频朗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导学案2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ppt课件(6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ppt课件(5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ppt课件(55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ppt课件(5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测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课后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学案
《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ppt课件4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5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课课练:复习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教学设计4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ppt课件3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3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评估测试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自学评估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2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1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ppt课件(51页)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