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待贾而沽》课堂实录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1-09-27


上课时间:2007年10月25日周四下午第一节

上课班级:浙江省泰顺中学高二9班

听课人数:全县高中语文教师以及本校教师约60人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选读〉中第三课“待贾而沽”(板书:待贾而沽)。“待”是什么意思?

生:等待。

师:“贾”字读什么?

生:gǚ。

师:什么意思?

生:商人。

师:“沽”什么意思?

生:买。

生:卖。

师:到底什么意思?

生:卖。

师:“沽”当“买”讲,有没有呢?

生:有的。比如,李白的诗“沽酒何来迟”中的“沽”就是“买”的意思。

师:对。唐代大诗人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写过“泥他沽酒拔金钗”的诗句,其中的“沽”也是“买”的意思。不过,我们这里的“沽”是“卖出去”的意思。“而”字当什么用?

生:承接关系。

师:“待贾而沽”连起来怎么讲?

生:等待商人再卖出去。

师:没有表达清楚。有个成语叫“待价而沽”,等待人家出了高价之后,再把东西卖出去。“待贾而沽”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待贾而沽”也叫“待价而沽”。现在,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比喻有才识的人等待有人赏识重用才肯出来效力。

生:记录“待贾而沽”的意思。

师:很好,做到了一边听一边记录。“待贾而沽”在课文的哪个章节呢?

生:朗读课文。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师:口齿很清楚,很好,请坐。这里,孔子把自己比作什么?

生:美玉。

师:对。孔子说自己就是一块美玉,什么意思呢?

生:他觉得自己很有才能。

师:对。他在等待买主来购买他的才华。这个“买主”是谁呢?

生:英明的君主。

师:为什么一定是英明的君主呢?昏庸的国君不行吗?

生:只有英明的君主才能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师:你能在课文中找到根据吗?

生:“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说,思想主张不同,就不一起谋事。

师:谁的“道”不同呢?

生:国君。

师:对呀。国君如果与孔子不同“道”,就不能给孔子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所以,孔子在等待,等待一个英明的君主,等待人家给他一个施展政治抱负的舞台。换句话说,孔子只愿意与那些英明的君主合作。孔子自己是怎么说的?

生:朗读课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xiàn),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说,天下政治清明了,他就出来做官,政治混乱了,他就隐居起来。他还说,国家政治清明了,而自己还是贫贱的话,那就是耻辱;政治混乱了,而自己富贵起来,那也是耻辱。

师:说得好。天下有道,国家政治清明,其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国君英明。国君英明了,天下就有道了,所以我们说“有道明君”。相反,国君昏庸无能,天下就肯定无道,那就是“无道昏君”。国家政治清明了,而自己却既贫穷又卑贱,那是什么人呢?

生:没有才能的人。

师:对呀。孔子认为没有才能就是耻辱。国家政治混乱,什么样的人会变得富贵呢?

生:卑鄙小人。

师:说得对。国家政治越混乱,那些卑鄙奸佞的小人就越是如鱼得水。孔子认为,如果做一个卑鄙奸佞的小人那也是耻辱。刚才,我们讲到,孔子要与英明的君主合作,他在等待英明的君主。类似的话,课文中还有吗?

生:朗读课文。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zhì);邦无道,则愚。其知(zhì)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国家政治清明了,他就表现得很聪明;政治混乱了,他就表现得很愚蠢。他的聪明我们是比得上的,他的愚蠢我们却没法比。

师:说得好。清朝大画家郑板桥曾经说过“难得糊涂”,他解释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同学们想,一个原本很聪明的人,怎么转眼之间就变得糊涂了呢?

生:他的糊涂是装出来的。

师:为什么要装糊涂呢?

生:因为“邦无道”呀!

师:对呀。一个原本非常聪明的人,突然间要装做什么都不知道,装做非常愚蠢,极端糊涂的样子。同学们想,这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做到的。所以,孔子就说——

生:“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师:由此可见,孔子对宁武子的行为是什么态度呢?

生:赞成。

师:仅仅是赞成吗?

生:还有敬佩。因为他说:“其愚不可及也。”

师:很好。现在,我们知道了孔子为什么要“待贾而沽”了。他就是要等待英明的君主,他要与英明的君主合作,也就是说,他是有选择的。并不是所有的国君,孔子都愿意合作。可是,另一方面,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孔子是一个非常热心于仕途的人。他曾经带着自己的一帮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同学们想,他为什么这么热心仕途呢?(板书:热心仕途的原因)

生: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

师:没错,是为了施展才华。那么,孔子的才华体现在哪里呢?

生:朗读课文。“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周文王死了,周代的文化不都在我这里吗?孔子认为,周代的文化都集中在了自己的身上,他以周文化的代表自居。

师:没错。孔子认为自己就代表了周代文化,成了周代文化的化身。这不是吹牛吗?这不是大言不惭吗?(众笑,摇头。)

生:当然不是啦。他这样说,表示他对自己的才能很有信心,他很有自信。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他说,如果有人让他来治理国家的话,三年之内,他就能够把一个国家治理得大见成效。这说明他很有自信,他相信自己能够做到。

师:他这话是对谁说的?

生:对那些国君说的。

师:是啊,能够对国君这么说话,没有一点自信是不行的(板书:自信)。而他的自信就来源于他自身的杰出的才华。他要把自己的才华用来做什么呢?

生:治理国家。

师:除了治理国家,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刚才,我们说,孔子以周文化的代表自居,既然如此,他就应该把自己身上的文化传播出去。传播给谁呢?

生:传播给全社会,传播到天下百姓身上。

师:对了。所以,孔子施展才华的真正目的,就是一方面治理国家,同时传播文化,让天下百姓都成为有文化的人。这里,就体现了孔子的——

生:责任心。

师:对呀。他千方百计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就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板书:社会责任感)。类似的语句还有吗?

生:“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他认为自己就是周代道德的化身,自己有责任传播周代的道德,让天下的百姓都成为有道德的人。

师:说得好。还有吗?

生:“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上天将要用孔子做木铎,让他巡行四方,宣扬政教。这说明他有宣扬政教的社会责任。

师:真聪明,一下子就明白了。请问这句话是谁说的?

生:仪地的边界守官说的。

师:不是孔子自己说的,是别人说的。这叫什么?

生:烘托,侧面烘托。

师:天啊,比我还聪明(众笑)。没错,就是侧面烘托。有时候,自己说倒不见得怎样,通过别人的口一说,效果就大不相同。这一招在作文中非常有用,同学们学会了吗?(众笑,点头)现在,我们理解了孔子这么热心仕途的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社会责任感。不过,他的社会责任感有点与众不同。孔子认为是上天把道德交给了自己,也是上天把文化交给了自己;别人也认为是上天要孔子宣扬政教。换句话说,就是孔子认为自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替老天爷去完成上天交给的任务。这就叫“替天行道”。(板书:替天行道)所以,孔子的责任感就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刚才,我们讲到了孔子的自信,自信是不是他热心仕途的一个原因呢?

生:是。

师:对。他有治国的才能,他就有治国的自信。课文中还有表现孔子自信的地方吗?

生:“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说,我又不是葫芦,怎能挂在那里不食用呢?这就表现了他的自信,他相信自己对国家对社会都是有用的人才。

师:真有眼光,看出来了。还有吗?

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这句话也表现了孔子的自信。他说,真正坚硬的东西是磨不薄的,真正洁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他相信自己是不怕磨的,也是不怕玷污的。

师:天啊,比我还有眼光(众笑)。淄,什么意思?

生:黑色。

师:对,黑色。鲁迅先生有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月光如水照淄衣”,月光就像流水一般照在我黑色的衣服上。刚才,孔子说的这句话是个比喻句,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自信。

同学们想,他为什么要用比喻来说呢?

生:更形象更生动。

师:对,用比喻还有什么效果?

生:更含蓄吧,更让人回味无穷。

师:说得好。孔子把自己说成很坚硬,也很洁白。同学们想,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他是对子路说的。子路反对他去佛肸那里,因为,佛肸凭借中牟叛乱,是一个为非作歹的人。孔子也说过,作为君子是不会到为非作歹的人那里去的。

师:既然如此,孔子为什么还要去呢?

生:这正是孔子自信的表现。他相信自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他相信自己能够对付佛肸的叛乱。

生:这也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去平定佛肸的叛乱。所以,佛肸叫他去,他就很想去。

师:那么,孔子要到公山弗扰那里,是否也出于他的社会责任感和他的自信呢?

生:是的。

师:对。孔子之所以要到为非作歹的人那里,并不是要和他们合作,而是要去制服那些叛乱,立志恢复文王、武王、周公之道。这体现了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这节课,我们讨论了孔子为什么要“待贾而沽”,也讨论了他热心仕途的真正原因,那就是——

生: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和他的自信。

师:在孔子身上,我们看到,一方面,孔子要“待贾而沽”,要等待那些英明的君主,“道不同,不相为谋”;另一方面,他又那么的热心仕途,哪怕是为非作歹的人来召唤他,他也要前往。这是不是矛盾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在来讨论。另外,课文最后一节,孔子对阳货的态度,我们也下节课来讨论。这节课我们就到这里,下课。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待贾而沽》课堂练习
《待贾而沽》导学案
《待贾而沽》教案2
《待贾而沽》教案1
《待贾而沽》ppt课件3
论语选读《待贾而沽》同步练习
《待贾而沽》原文及译文
《待贾而沽》ppt课件2
《待贾而沽》参考资料
《待贾而沽》ppt课件1
《待价而沽》ppt课件1
苏教版选修《待贾而沽》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