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高考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 >>
高考语文考点训练学案——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4-20


高考语文考点训练学案——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考点阐释】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文言文学习的一大重点和难点。(1)、考查要求重在文言虚词的“用法”上。(2)、这里的“了解”,即根据上下文来解释某个文言虚词的用法。(3)“常见”指2003年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要求非常明确。(4)、“在文中的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需根据语境的上下文来确定某个文言虚词的“句中用法”。
【答题指导】
1、熟悉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考点各个击破》P279-282
2、熟读初、高中文言文课文,了解虚词的一般用法。
3、我们学过的文言虚词,可以整理归纳为以下几类:
(1)一词多类异用:乎、者、也、以、于、而、则、焉、其、乃、与、且、为、所;
(2)兼词; (3)时间副词;(4)句首虚词:;(5)句末虚词;
(6)关联虚词:。
  ①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于是、因、则、而;②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而、以、与;
   ③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于、以、乎、与、为。
4、学习文言虚词的注意点:
(1)分清虚实;(2)辨明用法;(3)体察语气;(4)通晓古今;(5)注意特殊。
5、解题方法归纳:
(1)借助上下文,对选项有           意识;    (2)明确句中位置,从             引起回忆;
(3)分清虚词词性,对句子结构进行      分析;(4)辨明              ,根据情理合理推断。
【知识储备】
一、分清虚实
指出句中“之”、“为”的意义和用法,并进行分类归纳。

⑴(                    )
①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         )   ②我见相如,必辱之。      (           )
③持其踵为之泣。          (         )   ④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      (         )   ⑥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
⑵(              ):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              )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⑷(              )
①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④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⑸(               )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              )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⑺(                    )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                    )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⑼(                    )
①马之千里者                           ②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⑽(                   )
然后驱而之善。

1、(           )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⑧因而化怒为悲。
2、(           )
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⑤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⑥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⑨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⑩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                 )
①子墨子解带为城。                      ②何以为计?
③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④霓为衣兮风为马。
⑤然后以六合为家                        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4、(                 )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非为织作迟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5、(                 )
① 孰为汝多知乎!                    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6、(                )
① 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④恐为操所先。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⑥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⑦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                )
① 夫子何命焉为?                    ②何辞为?
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8、(                )     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9、(                )
①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②敢用是为怨望。
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10、(               )
①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1、(              )    例:   为除不洁者,引入。
12、(             )
① 慎勿为妇死。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13、(                 )
①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⑦君为我呼入。                         ⑧为汉家除残去秽。
14、(                )
① 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③为之奈何?                          ④如姬为公子泣,
⑤怵然为戒。                          ⑥为长者折技。
15、(                )
①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二、辨明用法

⑴(                   )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                   )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⑶(                  )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                  )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                  )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                  )
军惊而坏都舍。
⑺(                  )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               )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而后(               )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假诸人而后见也。
⑤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而况(               )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                     )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            )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                  )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             )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         )有时可译为(            )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可译为(               ),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             ),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               )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            )。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三、体察语气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3.其皆出于此乎?    (           ) 4.其孰能讥之乎?    (           )
5.汝其勿悲!        (           )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7.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          )
★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巩固练习]
1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        )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3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   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           )
5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        )   6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           )    
7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 8妻跪问其故。            (           )
9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         )   10成以其小,劣之。        (           )
11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       )   1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1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           )     14其为死君乎?            (           )
1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1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1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     18今存其本不忍废。        (           )
19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0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
21则齐国其庶几乎?        (           )      22其若是,孰能御之?        (           )

⑴相当于(                          )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②不复出焉。              (           )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    ④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
⑤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    ⑥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           )
⑵(             ),例:
①且焉置土石?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⑶作(       )词,用于句末。例: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今其室十无一焉。                    ④虽鸡狗十无一焉。
⑤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⑦悲予志焉。                          ⑧则牛羊何择焉?
⑷作词尾,相当于(                    )。例:
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②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⑸相当于(           )。例: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指蛇。)      ②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指所写的这篇文章。)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焉:指他们)④非曰能之,愿学焉。(焉:指作小相的事)                             ⑤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焉:指五人。)
⑹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四、通晓古今
指出下列句子加线词古今变化的情况。
A、用法消失了。B、沿用基本没变。C、用法有了变化。D、被别的词所替代。
1、 夫 战,勇气也。            (         )2、鱼,我所欲 也 。            (         )
3、 于 其身也,则耻师也。      (         )4、学 然后 知不足。            (         )
5、 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

五、注意特殊
1、兼词。
投 诸 渤海之尾。               (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 诸 ?     (         )
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 。         (         )亦 盍 反其本矣?               (         )
2、叹词、助词等的连用。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 也欤 ?            齐军 既已 过西关。
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 殷勤 之意。
3、虚词的单音和复音词。
(1)彼所将中国人, 不过 十五六万。(         )   (2) 叶徒相似, 其实 味不同。(       )
(3)岂可 一切 拘以定月哉。        (         )(4)虽然 ,犹有未树也。     (        )
(5)昔者先王 以为 东盟主。        (         )(6)失 向来 之烟霞。        (        )
(7)因为 长句,歌以赠之。         (         )(8)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   (        )
(9)观于天地山水鸟兽虫鱼,往往 有得。(     )(10)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论语·阳货》《论语·八佾》《论语·述而》材料对比练习(2022年浙江省高考题)
苏辙《刑赏忠厚之至论》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浙江省高考题)
2022年新高考I卷文言文解析
《战国策·秦策二》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说苑·贵德》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全国乙卷高考题)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文言文解析
《战国策·魏策三·秦将伐魏》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新高考全国I卷高考题)
2022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二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高考文言文复习:古代官员行为高频词语集锦与训练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官员行为高频词语集锦与训练
2022年高考复习课学案:文言文实词
2022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一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简答题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句式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翻译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
高考复习教案:文言实词之通假字、偏义复词
高考文言文常用150个实词简表
江阊《十君子堂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上海市春季高考题)
《傅良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上海市春季高考题)
高中文言特殊句式ppt课件
高考复习:文言文固定句式和固定结构
288个高考文言文重点实词按词性分类汇编
2021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上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1年北京市高三期末《论语》阅读汇编
高中文言文兼词总结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资治通鉴》专练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高考例题)
新高考古文翻译解析与特练
高考文言文常考双音节词汇编
高中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分类汇编及解题指导
高考文言文《通鉴纪事本末》专练(7篇)
高三古诗文阅读练习
课外文言文阅读(1--30)ppt课件
高考复习: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题:知识点实操ppt课件
高考文言文精讲:文化常识ppt课件
高考文言文精讲:综合训练ppt课件
高考文言文精讲:信息提取ppt课件
高考文言文精讲:分析概括ppt课件
高考文言文精讲:翻译技巧ppt课件
高考文言文精讲:特殊句式ppt课件
高考文言文精讲:词义推断ppt课件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