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问说》教学设计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5-07


《问说》——淮海中学八年级备课组  
 
十三、《问说》 
[教学目的] 
1. 掌握、积累“行、知、识、是、非、度、强”等文言常用实词;学习,复习课文中“于、以、之、而”等文言实虚词。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加注法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3.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分析文文章说理的层次,把握中心论点。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文言文加注法。 
2.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运用文言文加注法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3.教学难点: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分析文文章说理的层次 
4.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师问:在学习《孔孟论学》时,我们了解了学习的两种方法,还记得是哪两条吗? 
(学与思应该相结合; 学与问应该相结合,做到不耻下问) 
学习不仅要善于思考,还需要勤问。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刘开的作品 —— 《问说》,看看作者对“问”发表了自己怎样的见解? 
二、沉浸文本 
(一)反复诵读文本 
1、自读课文。大家边看课文下面的注释边出声朗读课文,要读通读顺。 
2、请学生示范读课文。其他同学做小老师,说说读得好的地方,找出是否有读错字、读破句之处。 (教师适当加以指导) 
说明:关注以下字的读音 
臆度( yì duó ) 切磋( qiē cuō ) 几 ( jī ) 
强 ( qiǎng ) 难 ( nàn ) 狎 ( xiá ) 
3、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二)运用文言文加注法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认真抄写全文,写一行,空三行 
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字、词典)解决难、重点字词的解释。 
(写在第一空行处) 
3、对需要调整句序的句子加以调整;补充句中省略成分。(写在第二空行处) 
4、完整地翻译句子。(写在第三空行处) 
(三)学生交流学习情况,教师集中讲解学生难以解决的字词、句子。 
例如: 
①词性活用(意动用法)—— 是已而非人(以……为是;以……为非) 
——老可以问幼(形容词做名词,老人;孩子 ) 
②一词多义: 
是: 1、这样; 2、以……为是 
识: 1、知识; 2、认识 
而: 1、可是; 2、表顺接 
之: 1、助词“的”; 2、代词,“不如己者” 
③ 重点词语 
奚: 怎么 
狎: 亲近而不庄重 
行: 进行、运行 (迁移——另:走) 
达: 通达 
妄: 胡乱地、随便地 
强: 硬要 
难: 诘问 
知: 了解、知道 (迁移——另:同“智”,聪明) 
④难句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 
译句: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 

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译句: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 
三、作业 
1、解释下列字词: 行、知、识、是、非、度、强;于、以、之、而 
2、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自选文中三个句子) 
3、思考:课文围绕“问”这个话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文章又是如何加以论证的? 

第二课时 
四、体验文本 
1、课文围绕“问”这个话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请同学分析、概括各段论述的内容。 
第1段: 
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从反面论述“问”的重要性。 
第2段: 
着眼于“问”的对象,表明问不择人,问必有得,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 
第3段: 
从问的内容、问的对象两个角度加以分析,批判世人有学而无问的错误态度。 
第4段: 
进一步论证“问”的重要性,并指出对待“问”的正确态度。 
3、独立完成本文的写作思路框架表。 
五、感悟与反思 
1、原文中还有以下一段文字: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你觉得应该放在文章哪一处?为什么? 
明确: 
应该放在第二段后面,这一段文字是列举古人好问的典范事例,运用事实论据来阐明“问”的重要作用。 

2、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一谈对“问”的认识。 

六、作业布置: 
1、认真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刘开(必做题) 
2、对文中重点词语加以整理;(至少完成6个词语的整理)(选做题) 
3、完成以下练习(必做题) 
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 
(1)非学无以致疑 ( ) (2)非问无以广识( ) 
(3)而或不达于事 ( ) (4)问焉以破其疑( ) 
(5)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 ) (6)是己而非人( ) 
(7)如是 ( ) (8)贵可以问贱 ( ) 
㈡ 翻译句子 
1、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2、 然则问可少耶: 
㈢ “有学而无问”的思想根源是: 
㈣ 本文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 ”,接着运用 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述了问的重要性,并指出了 
。 

附:课内精段练习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审问而明辨之也 ( ) 交相问难 ( ) 
2、 解释下列句子。 
① 问与学相辅而行也。 

② 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3、作者开篇提出了 的观点,这一观点包括两层含义: 、 。 
答案: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审 ( 仔细 ) 难 ( 驳诘 ) 
2、 解释下列句子。 
① 提问和学习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提高的。 
②(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 
3、君子之学必好问。 治学者不能少问;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附:课外语段练习 
自述苦学 
白居易 
仆①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仆宿②昔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③书,间又课诗,不遑④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⑤。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⑥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所致,自悲矣。 
【注释】①仆:作者对自己的谦称。②仆宿:以前。③课:指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④遑:闲暇,空闲。 
⑤胝:老茧。⑥瞀瞀然:眼睛昏花的样子。 

一、解释下列词语。 
1、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 ( ) 
2、及五六岁便学为诗 ( ) 
3、九岁谙识声韵 ( ) 

二、翻译句子。 
1、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2、盖以苦学力文所致,自悲矣。 


三、从文中看,作者苦学的主要对象是 ;“苦学”的具体表现是“ ”。 

【答案】 
一、1、指给……看;2、 写作;3、熟悉。 
二、(1)我当时虽然嘴里不能说出来,心里却已经默默记住了。 
(2)这都是长期刻苦学习、努力作文所造成的,想起来是足以自悲的。 
三、诗赋和经书;“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 
译文: 
我出生才六七个月时,乳母就抱着我在屏风旁玩耍。她指着屏风上刻着的“无”字或“之”字给我看,我当时虽然嘴里不能说出来,心里却已经默默记住了。后来再问到这两个字的时候,即使试上十遍百遍,我都能指它们出来,不会有什么差错。而我一向有的读书的缘份已注定在识文断字之中了。等到我五六岁时便学习写诗,九岁时已熟识声韵之学了。十五六岁时,我才知有考取进士可登仕途的事情,更加严束自身,刻苦读书。二十岁后,在白天学习赋文,在夜里学习书法,间或着学习诗歌,没有空闲时间睡眠和休息。以致到了口舌磨出疮,手肘磨出老茧的地步。 

附:原文 
《问说》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duó),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jī)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附: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他们学行方面有成就便可以了。 

【资料窗】——作者介绍: 
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桐城(现在安徽省桐城县)人。小时家境贫寒,当牧童放牛,喜欢偷听书塾老师朗读文章,听后能诵,熟师发现后邀请他在书塾里学习,后来还把女儿许配给他。刘开十四岁时,拿自己写的文章拜谒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姚鼐非常赏识他,尽力教他古文作法,多次赞扬他,从此他的才名轰动一时,后来成为桐城派有名作家之一。他的古文与方东树、梅曾亮等齐名,诗和骈体文也很好。四十岁逝世。著有《孟涂诗文集》 




淮海中学初二备课组 
张旭怡、施惠红、刘钢军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师说》《问说》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师说》《问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虽有嘉肴》《问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问说》教案3
《问说》ppt课件3
刘开《问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问说》mp3音频朗读
《问说》说课稿
《问说》ppt课件2
《问说》练习题
《问说》ppt课件1
《问说》原文和译文
《问说》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