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郑夑《竹》教案1
作者:qqq1130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06-11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郑燮。
2. 理解“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含义。
3.体会本文的哲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性格落拓不羁,常放言臧否人物,慷慨笑傲,因得狂名。乾隆元年进士。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十二年,有政声,因办理赈济等事得罪富豪而罢官,归里后往返于扬州、兴化间,以卖字画为生,他善诗,工书画,且能熔于一炉,自成一格。散文亦有独特风貌。有《板桥集》。

【讲解】
1.文章的第一句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描写。创设了朦胧迷人的意境,写出了竹子的可爱。
为下面作者画竹以及由此生发议论做铺垫,自然顺畅、水到渠成。

2.你是怎样理解“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的?
答:要抓住“意在笔先……化机也”。即主观的情感、想象、想法等影响着、指导着,甚至决定着作家的创作,这就是 “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又由于作家的主观状态不断变化,包括最后下笔之前还在努力精益求精,结果落笔成形的“手中之竹”又不是最初的“胸中之竹”,但作品是主观、客观、艺术形式三者的巧妙统一。

3.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你能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加以说明吗?
答:世间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掌握规则之后。方能参透玄妙,取得独特的趣味。

【总结】
对于画竹郑板桥能够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这一番精辟的论述言简意赅地道出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更可贵的是,文章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以启发式的反问,把自己对于艺术的领悟开掘到现实生活中更为广阔的层面,使我们不得不叹服和惊羡。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郑夑《竹》ppt课件2
郑夑《竹》学案
郑夑《竹》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