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教案及练习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4-12 |
《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
二、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辛伯达这一中古阿拉伯航海商人的人物形象。
2、学习辛伯达开拓进取的精神。
3、通过课文了解《一千零一夜》的艺术特色。
三、学习要点
(一)作品介绍:
《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文学的最高成就,阿拉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仿佛一座宝山,你走了进去,总会发现你所喜欢的宝贝。影响世界的100本书之一,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影响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著作。
《一千零一夜》是在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沃土上孕育而成的多民族文化交融汇合的产物,这部文学名著汇集了古代近东、中亚和其他地区诸民族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情节诡谲怪异,神幻莫测,优美动人,扣动着世界各国读者的心,焕发出经久不衰的魅力。全书出场的人物形形色色,构成了一幅广阔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国家以及周边国家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
《一千零一夜》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部中古时期阿拉伯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以其博大的内涵、高超的艺术,为后世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养料。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歌德等人的创作,都受到过它的启示。在歌舞、戏剧、影视等艺术领域,其影响同样广泛而深远。《一千零一夜》的结构令人叫绝,这是一种将散珠用红线串起来的巧妙艺术构思:即山鲁佐德和山鲁亚尔的故事成为总体框架,然后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办法将二三百个故事嵌入。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作家薄伽丘、英国作家乔叟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都从这种结构中得到启发。薄伽丘的《十日谈》用佛罗伦萨10个躲避瘟疫的青年男女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作为全书100个故事的楔子,这种巧妙的结构很明显地借鉴于《一千零一夜》。
(二)课文探究:
1、为什么每次航海遇险都只有辛伯达能脱险平安归来,他和他同伴们的所作所为有何不同?
明确:航海家辛伯达每次都智勇双全地奋力与险恶环境搏斗,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是振作精神,怀抱希望,相信总会有办法解决,决不坐以待毙。
2、辛伯达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我们应当如何评价他?
明确:辛伯达是中古阿拉伯航海商人的代表,他的性格特点是不愿坐享其成,希望通过海外贸易,既增加财富又增加见闻。他先后七次远航,屡次遭险,依然乐此不疲,体现了中古阿拉伯面向世界、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在航海过程中,辛伯达表现出坚强老练和聪明机智的性格特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是振作精神,怀抱希望,相信总会有办法解决,决不坐以待毙。在本文中,对于辛伯达的所作所为是全盘肯定的,但是在我们看来,对于辛伯达这个人物应当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对于他损人利己、贪图享乐的作风,应持否定态度;对于他勇往直前、敢于探险的精神,则应予以赞赏。
3、作者为什么要给作品中的两个人物——故事的讲述者和故事的聆听者起同样的名字——辛伯达?两个辛伯达有何不同?
明确:同样的名字却有截然不同的经历,地位。通过鲜明的对比来突出其性格特征。富商辛伯达不畏艰险的积极进取,具有顽强毅力和超人智慧的机敏勇敢。贫穷脚夫辛伯达不甘于贫困却缺乏奋进的精神。
(三)艺术特色分析
《一千零一夜》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第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展开了想象和幻想的翅膀自由驰骋,这些神奇的故事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表达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战胜邪恶势力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一千零一夜》中的许多故事,还把美好愿望的幻想性与现实的真实性奇妙地融合起来,使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相映生辉、齐放异彩,造成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第二、情节曲折离奇,结构灵活简便。故事时而在天上,时而在人间;时而借助于神仙妖魔的力量,时而完全遵照现实的逻辑。一个“比山还大”的妖怪,能出入小小的胆形铜瓶之中;一擦神灯,它就能在一夜之间建造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如此这般,变幻莫测。《一千零一夜》的结构巧妙、简便灵活,它开创了“框形结构”的艺术结构形式。作品通过山鲁佐德给国王讲故事的形式,把大小260多个故事镶嵌在这个大故事的框架之内,大故事套小故事,大小故事交织,成为一个庞大的故事体系,让人感到长而不冗,杂而不乱,层次分明,丝丝入扣,犹如一串长珠,令人赏心悦目。
第三、鲜明的对比。故事中众多人物善恶美丑特别分明醒目,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渔翁的故事》中忠厚机敏的渔夫与狠毒狡猾的魔鬼,《死神的故事》中体现人民意志的死神与残暴的国王,《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中的富商辛伯达与贫穷脚夫辛伯达,《阿里巴巴和四十个大盗》中机智的马尔基娜与愚蠢的强盗等等,都是通过对比来突出其性格特征的。对比中饱含着作者爱憎的思想感情。
第四、语言丰富朴实、流畅自然、生动活泼,诗文并茂,很好地体现了民间文学的本色。《一千零一夜》广泛地运用了象征、比喻、幽默、讽刺等修辞手段;有些故事还插入了警句、格言、谚语、短诗等,从而构成了语言丰富多彩的特色,大大地加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知识拓展:
穆斯林的精神特征在《一千零一夜》的著名故事《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中有充分的表现。在伊斯兰哲学中,褒扬奋斗人生的气息也在思辩的灵光中闪现,请看以下思想的片断:
一、在所有折磨灵魂的种种事情中,被特别谴责的道德疾病是畏惧,尤其是怕死。
二、真正具有美德的人的特征是:
(1)他必须具有所有的美德,没有任何恶习。
(2)他必须渴望最高的地位,并认为那地位不过是他走向道德完美的旅程中的一个阶段。
(3)他必须努力学习科学,然后继续学习伦理学和政治学。
(4)他必须寻求博学者和虔诚宗教者的陪伴,避免与浪荡子和爱寻衅闹事者为伍。
(5)他必须制定“节制的原则”用以调节自己日常生活方面的饮食和享受……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小说,回答问题
病 人
(1)每天下午,她都要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身,但并不能掩盖住她的典雅的气质。
(2)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3)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书,又整整齐齐地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4)楼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5)下一趟的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想:这人真多事。
(6)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呢?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7)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8)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的一下就把电梯门给关上了,并且触动了上行按钮。“神经病!”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9)“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10)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
1、在第(1)段中,“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这一句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3)段中,“起风了”这一句交代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为了塑造“她”这个鲜明的形象,凸现主旨,重点描写了电梯中的几个场景,请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处“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以“病人”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衬托出她对生命的热爱、心灵的美好和典雅的气质 。
2、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自然转入具体情节的叙述,推动情节发展。
3、四个场景:在电梯发出超载警报时,“她”从人群中主动挤出来,等下一趟;“她”帮农民模样的大伯下楼,可是电梯内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不回应“她”的请求;热心告诉小伙子口腔科病房的地点;“她”帮一位姑娘捡起一枝玫瑰,被人关在电梯外,被某些人称为精神病人。
4、用对比手法表现了世俗的评价,把作为病人的“她”与作为健康人的“大家”放在鲜明的对照中,暗示并深化了主题。
5、通过鲜明的对比,表明思想、道德上的欠缺比生理上的疾病更可怕、更危险,因而更需要治疗。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