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1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7-10-10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了解序文的特点。 
3、 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 
4、 对照手法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1、 作者在描述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的同时,反映了自己的失意心理。 
2、 作者还出色地运用了讽刺的笔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背景介绍: 
  《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那时,韩愈时三十五岁正在京师赋闲。在这之前,他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在徐州任推官。他常直言批评其上级和知己张建封的某些作法,可能不为张见容,愤然离去,等候新的调任(后授四门博士)。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次不小的失意。《送李愿归盘谷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这时的心情。 
二、 什么叫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一种赠序文体。古代文人临别时,常以诗文相赠,并写序叙说赠别的旨趣,这就叫做赠序。赠序在唐代初叶开始盛行。 
韩愈写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颇有价值。后人说他的序文。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以后人们所写的赠序也有不附诗文的,内容多是赞许、勉励之词,已和序的原义有所不同,是为变体。本文末尾附有赠诗,应属前者。 
三、 解题: 
   这篇序是送别李愿回盘谷的。当时有两个李愿,一为曾立大功的李晟之子、名将李朔之兄,此人位高品劣,与序中的李愿迥异,不可能是他。另一人系隐士。韩愈曾有《和卢郎中送盘谷子诗序》一篇,所谓“盘谷子”即指在盘谷隐居的李愿。这篇序把盘谷这一地名写在题目上用意是强调李愿的去处。在韩愈写的三十多篇赠序中,题目上标有地名的比较少见;本文一开头就从盘谷地名写起,跟题目用意一致。 
四、 检查预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藂茂(         )鲜少(         )旄(          )  才畯(        ) 
便体(         )轻裾(         )黜陟(          )趑趄(         ) 
2、 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五、 课文分析: 
1、 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明确:盘谷在太行之阳。“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写出了盘谷的富饶、美丽和幽静的环境,韩愈的友人李愿就住在这里。) 
2、 文中描绘了哪三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第一种人是所谓“遇知于天子、用力子当世”的“大丈夫”。这种人“利泽施于人”,声望极高;“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权势极大;“武夫前呵,从者塞途”,垣赫一时;“喜有赏,怒有刑”,一切以自己的好恶为转移;“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喜欢听阿谀之词;“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姬妾成群。这些描写,使那种身居高位、依仗权势、穷奢极欲的官僚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种人是另外一些不遇于时的大丈夫—--隐者。这种人既“穷”也“闲”,但他们能欣赏大自然的美景,食用大自然的赏赐,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这种人  的想法是“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他们与世无争,超然物外。这是十足的隐者之风。这是李愿心目中的正人,他也是这样在做的。 
第三种人,是那些钻营之徒。他们“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钻营吹拍,非常忙碌。他们进出权贵门第时的情状是“足将进而越趄,口将言而嗫嚅”,可笑复可怜,丑态毕露。这些人不怕秽污,不怕刑罚,只图徼幸于万一。死不回头。这是李愿直接抨击的对象。 
李愿说的这三种人,实在只是两类:一类是已在高位的权贵和正向权贵拚命挤入的趋炎附势者,换句话说,就是已得志和尚未得志的小人;另一类则是鄙视这些小人的隐士,他们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3、 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是作者听了李愿这番谈论之后表示的赞叹。作者是用一首古体诗来表达的。这首诗唱出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它进一步描绘了盘谷的土地肥沃,盘谷的泉水可以洗濯,可以游玩,盘谷的地势险阻而幽深。结尾的三句话“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表达了作者也想归隐的愿望。) 
六、 总结课文。 
1、 构思是独特,别开生面的。 
  本文未对送别者李愿的事迹作任何介绍,也未对李愿的行为给以直接赞美。只是引用了李愿的一大段话。对李愿的话,作者是称赞的,但也只用了一个“壮”字来赞叹。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全在于李愿的那一段话之中。作者借别人的话当作自己文章的主体,用别人的思想当作自己文章的主题,是别开生面的,构思是独特的。作者并不为习俗写法所限,而是突破了传统的格局和表达方法。这就是作者的创新。 
2、 善于运用对照的写作手法 
作者在写遇于时的“大丈夫”时,突出了权势和声威的炙手可热和不可一世;写趋炎附势的人时,突出了他们伺候公卿、奔走权贵的胆战心惊和可叹可悲。这是一组对照,是一组在高位和不在高位的对照。作者在写隐士的时候,突出了他们起居安适、无毁无忧的可贵可乐。隐士和以上两种人又形成了一组对照,在这组鲜明的对照中,作者唾弃了前者,赞扬了后者,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形成了文章的主题。 
七、探究    《东坡题跋》曾载苏轼这样一段话:“欧阳公言,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平生欲效此作,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日,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你怎么看苏轼的这句话? 
八、作业 
   1、整理重要的词语。 
   2、翻译全文. 
九、板书设计 
盘谷简介——→特点、谷名由来 
↓             | 声威显赫的显贵  
三种人物——→ | 高洁不污的隐士         
               | 趋炎附势的官迷 
古歌收束——→祝福友人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送李愿归盘谷序》ppt课件5
《送李愿归盘谷序》学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2
《送李愿归盘谷序》ppt课件4
《送李愿归盘谷序》ppt课件3
《送李愿归盘谷序》ppt课件2
《送李愿归盘谷序》ppt课件1
《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和译文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