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unfanqun Email: 472615166@qq.com
中考古诗词考点归类及应对策略浅
山东省泗水县柘沟中学 孙凡群 孔宪月
古诗词阅读是近几年中考试题出现的新题型,在考试中学生往往对这样的题感到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应对 。
从2006年各地中考古诗词考试试题中 ,我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 、体味诗人情感。如广东河源考题《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去丹心照汗青”这千古名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再如:江苏连云港试题: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江苏南通《江南春》一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江西省:辛弃疾《鹧鸪天》”春再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江苏盐城:李白《渡荆门送别》一诗流露作者怎样的感情?河南:马志远:《天净沙•秋思》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样的试题占有很大的比重。
二、理解诗词的内容。重点包括词语的理解及句意的理解文意的分析和概括等。如《泊秦淮》一诗,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的理由。
三、意境体味对环境氛围的感受。这方面的内容往往采用直接提问和简介提问的方式。如:这首诗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四、考查想象力。 如湖北黄冈杜牧《江南春》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五、诗词品析。如找出诗中生动传神的极富想象力的诗句加以品析。例如:湖北黄冈试题:从毛泽东《沁园春 • 雪》和文天祥《过零丁洋》两诗中:“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再如:06青海题:《清平乐 • 村居》中“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中的“喜”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再如:06浙江温州试题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的第三句中的“留连”改成“翻飞”好不好?为什么?
六:手法欣赏。06杭州试题:贺之章《咏柳》中“二月春风似剪刀”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七、鉴赏评价。如湖北黄冈将毛泽东《沁园春• 雪》和文天祥《过零丁洋》对比阅读,提出两首诗都表达了什么主题?但两首诗的表达感情不同。它们分别侧重哪方面?
以上几例是06年中考出现的诗词赏析的案例。作者参加06年中考阅卷所改试题就是古诗词的赏析,得分情况不是太好。笔者认为古诗词的赏析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的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新三方面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2.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 ,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3.体味作者的主观情思以及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
4.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具体说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关键的词语,句子入手。如抓住诗句的主体,动词,色彩词的含义,作用,情感句。
2.从修辞上着手。如比喻,拟人,夸张。表达方式上如:描写,议论。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3.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分析诗歌属于什么内容的诗歌,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咏物诗,提取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作家的风格入手。如豪放,婉约,沉郁,顿挫。语言特征 :如简洁,含蓄,凝练。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趣。
诗词阅读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必须再提高兴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咀嚼体味,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主题,反复历练,规范答题,选准角度,慎重回答。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