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沪教版《药》评点·教案1
作者:unclerain100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4-06


作者:unclerain100
作者EMAIL:unclerain100@163.com

《<药>评点》教案
华实高级中学  毕秀金
教学目标:
    1、  了解“评点”这一传统阅读和评论文学作品的方法。
    2、  学习多角度评点小说的技巧。
    3、  借助“评点”领会小说深刻的主题。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多角度评点小说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总评”领会《药》的主题。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外阅读小说《药》的原文(先不看评点),圈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并整理成问题形式。
二、导入新课
    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人有病是要吃药的,只有如此才有痊愈的希望。20世纪初叶的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许多革命者和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寻找疗救中国的良药。有一位作家,他用小说的形式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现实。什么样的药才是救治中国的良药呢?他找到这剂良药了吗?他找到这剂良药了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接触的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然而不同于以往我们学习小说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药》,是通过吴中杰先生的评点来深刻体会的。
三、指导阅读
    1、  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复述小说内容。(教师指导复述)
    2、  教师PPT展示学生质疑最多的地方。
    3、  学生对照原文研读“旁批”和“总评”,看看能否解决PPT上所展示的问题。
    4、  教师简介“评点”这一阅读和评论方法。
    5、  重读“旁批”和“总评”,小组讨论并归纳: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对原文进行评点的?
(1)       环境
学生找出原文中环境描写的地方及评点,说说这样评点的效果。
——(环境描写本身不多,点评更是寥寥数语,然而却把原作者的文字意图、作用和精妙之处传达出,有画龙点睛之效。)
(2)       人物
原文共写了哪些人物?作者对这些人物分别是怎么评点的?通过这些评点我们能否准确地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华老栓:一个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劳动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夏  瑜:一个既英勇不屈又严重脱离群众的年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
康大叔:一个凶狠贪婪为统治阶级效劳屠杀革命者的刽子手。
茶馆里的茶客们:一群无聊落后不觉悟的小人物,当时社会意识的群体反映。
(3)       情节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小说《药》其实讲述了两个故事:华家的故事和夏家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在文章的哪个环节联系起来的呢?评点起了什么作用?
——第三部分:茶馆谈“药”。作者的点评“花白胡子低声下气的发问,引出了夏瑜的故事”等帮助我们理清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脉络。
(4) 作品主题                        
读过原文,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阅读“总评”和《干粗活的人和双手白净的人》看看给你什么启发。概括小说主题。
总评又主要从什么角度撰写的?
——作者在总评时,先理清前任对小说主题的误解,再提出《药》的主题应是什么,然后道出原作者设计两条线索的良苦用心。另外,总评还对一些争论和疑点进行梳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5)表现手法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评点者还对小说的哪些地方进行点评?
找出文中对表现手法进行点评的地方,品味其妙处。
小结:由此可见,评点的角度涉及小说的各个方面,从内容到形式无所不包。具体地说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描写、表现手法和作品主题这五个方面评点。
四、课堂训练:使用旁批方式,用自己的语言评点《一件小事》。
 
附阅读资料:
 
干粗活的人和双手白净的人
(俄)屠格涅夫(19世纪)
[对话]
做脏活的工人:你干吗来纠缠我们?你想要什么?你不是我们的人......走开!
白手的人:    我是你们的人,兄弟们!
做脏活的工人:但愿如此!我们的人!你想得真美!你就瞧瞧我这双手吧,看他们有多脏!又是大粪味儿,又是柏油味儿,可瞧你那双手,白白净净的,它们有什么味儿吗?
白手的人:(伸出自己的手)你闻。
做脏活的工人:(闻手)真奇怪!好象是一般子铁腥味儿。
白手的人:正是铁腥味,整整六年了,我手上戴着手铐。
做脏活的工人:这又是为什么?
白手的人:这是因为,我关心你们的福利,想要解放你们这些庸碌的,愚昧的人,我起来反对压迫你们的人,我造了反.....人家就把我关在牢里。
做脏活的工人:关在牢里?你何苦去造反呢?
[两年后]
同一个做脏活的工人(对另一个):彼得!......你记得吗,前年有那么一个白手的人跟我们谈过话?
另一个做脏活的工人:记得呀......怎么?
第一个做脏活的工人:你听着,今天要把他绞死呢,命令下来了。
第二个做脏活的工人:他还造反?
第一个做脏活的工人:还造反。
第二个做脏活的工人:啊    我说,是这么回事儿,米特莱兄弟,我们能不能把那根绳子搞到手,就是绞死他的那根;人家说,这玩意儿能给家里,带来大大的好运呢!
第一个做脏活的工人:你说得对,应该搞到手,彼得兄弟.
 
《吴中杰评点鲁迅小说》前言
 
    在鲁迅著作中,人们研究得最多的是小说。有单篇评论,有综合分析,有通俗讲话,有专题探讨,论著之多,难以计数。然而,独有评点之作,则未之见也。
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多用之于小说和戏剧研究。卓然成家者,有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辈,逐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评点派,他们对于《水浒传》、《西厢记》、《三国演义》、《金瓶梅》、《红楼梦》等作品的评点,至今仍有存在的价值。但自从西洋批评方法传入中国之后,评点之法也就衰落了。
其实,评点法有一般的评论文章所无法替代的长处。评论文章大抵只能论述作品的主旨大要,却无法顾及它的细微之处,而作者的情思,则往往体现在抒写的笔墨中,伸展到作品的各个角落,不将此中意蕴点出,就无法全面阐发作品的内涵。特别是鲁迅的小说,笔墨寓意深刻,时时触及现实,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不是主题论述所能概括得了的,采用评点法,或可弥补评论文章的不足。
    评点派要求对作品进行细读,与英美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新批评派强调文学的内部规律,偏重于艺术形式方面的研究,而评点派则对内容和形式都很注意,从作品思想、人物性格,到谋篇布局、笔墨技巧等等,无所不评,无所不点,似更全面。在过去的评点中,也有些评点者将写作技巧归纳成几条框框,弄成死板的形式,到处乱套,这只是评点派的末流,并非评点方法本身之错。而且,评点笔墨往往也较评论笔墨更有情趣,点到即止,要言不烦,发人深思,此类批评方法,宜乎进一步发展也。当然,被评点的作品也要内涵丰富,才能经得起评点,若面对单薄的作品,则评点者大概也就无话可说了。
古代小说的评点,方式很多:有眉批,有夹批,有回前总评,有回末总评,还有双行夹批之类,一书之中,综合使用。但夹批夹在正文中间,时时割断正文,双行夹批则夹在两行之间,排印不便,我都舍弃不用,回前总评和回末总评都是全篇综合评点,可以归并于一,所以我只用眉批与回末总评两种。但眉批是直排本的说法,现在的横排本,当然是改为边批了,鲁迅写的是短篇小说而非章回小说,故回末总评也就成为篇末总评。但比起我所评点的鲁迅杂文和鲁迅书信来,则多了许多边批,格式已是两样了。盖因小说的形象化程度高,寓意丰富,单是篇末总评,难以尽其意也。
    鲁迅的小说创作,自1918年《狂人日记》发表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但其起始,却要早得多,可以上溯到1903年所写的《斯巴达之魂》。这篇作品取材于古代希腊的历史故事,以斯巴达人的尚武精神来激励国人,写得很是激昂慷慨。但是编译的成分较多,还不能称之为创作。鲁迅在《集外集·序言》中说:“例如最先的两篇,就是我故意删掉的。一篇是‘雷锭’的最初的绍介,一篇是斯巴达的尚武精神的描写,但我记得自己那时的化学和历史的程度并没有这样高,所以大概总是从什么地方偷来的,不过后来无论怎么记,也再也记不起它们的老家;而且我那时初学日文,文法并未了然,就急于看书,看书并不很懂,就急于翻译,所以那内容也就可疑得很。而且文章又多么古怪,尤其是那一篇《斯巴达之魂》,现在看起来,自己也不免耳朵发热。但这是当时的风气,要激昂慷慨,顿挫抑扬,才能被称为好文章……”。可见这篇小说虽非原创,但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尚和鲁迅早年的浪漫情怀,还是值得注意的。但我们仍尊重鲁迅自己的意见,不将此篇收入他的小说集内,而只是收进了他自称“最初排了活字”的“文言的短篇小说”《怀旧》,作为《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个短篇集之外的附录。而且,《怀旧》在鲁迅的创作历程中也显得更为重要,从这篇作品开始,他转向了现实主义方法,重于对社会进行冷静、深入的解剖。鲁迅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在这篇作品中都已初露端倪。
鲁迅只有三个短篇小说集,数量不多,而且没有长篇。这一点,常为某些论者所垢病,无论在他生前或者死后。但这垢病,却正反映出垢病者本身的毛病来: 只讲数量,追求虚夸的成绩,而不知艺术贵在独创,以质取胜;而且囿于流行观念,以为只有写长篇小说才能成为大作家,而不知其他艺术形式的价值。当这种浅薄观念与浮夸风相遇时,文坛上就出现了许多无人阅读的长篇小说。这实在是一种浪费。除了浪费时间,浪费纸张以外,还有什么积极意义呢?受此“丰收”之灾以后,我们再回过头来认真读一读为数不多、篇幅不长的鲁迅短篇小说,就会觉得它是多么丰厚的了。
    我希望评点本《鲁迅小说》的出版,不但能够对学生们的阅读提供一种帮助,而且也能对艺术创作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2003/1/21 于沪上木石斋
一件小事
鲁迅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你怎么啦?”
    “我摔坏了。”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
警,才下了车。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药》评点ppt课件1
《药》评点·教学设计2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