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2006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3-09 |
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 周绪国
一、阅读(6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4分)
亭 子 间
①亭子间其实不仅为石库门的专利,花园洋房新里房子都设有亭子间。这是房子结构所决定的一个必然空间。精明的上海人发掘和利用了这个空间。一般讲,房子越好,亭子间也越考究。清末民初老洋房的亭子间,敞亮宽爽不要讲,还有柳桉木壁炉架;静安别墅这样的早期高尚住宅,亭子间都是套间式,俗称双亭子间。住房紧张时代,新婚夫妇分到这样双亭子间,犹如中上上签!上海人善于螺蛳壳里做道场,室雅何需大?上海人的亭子间,充分体现了后现代文化所提倡的“精致”,且早早走在前面。
②记忆中最诡魅的亭子间,是外婆家三层楼那房门终日紧闭的亭子间,独住个布满白癜风的老妇,一口的糯苏州话手上香烟不离,一只桃子髻盘得油亮考究。听讲她是旧上海某大亨的宠妾。大亨被镇压了,她从同弄独幢房子搬到亭子间,落难后还定期有香港汇款来,听讲那是她一个老相好寄的。三楼后窗窥得到她墙上一张着色的穿一袭灰背皮草的全身照,妩媚之极。老妇早已作古,那则湮没在亭子间的传奇最终也找不到开启的密码。这令我抱憾至今!
③铜仁路绿屋内宽敞的楼道如果封实,可算上海滩最华丽的亭子间。女主人却让人在这里支起裁缝的生活(工作)台。如是,在通顶落地镂花玻璃墙前,极不协调地时常晃动着一个草根气十足的老裁缝身影,还有一堆花花绿绿的衣料。绿屋内从太太到女佣闲来都乐意围集这里与他闲聊,目不识丁的老裁缝居然可与各层次的女人都讲得投机——旧社会过来的做住家的裁缝,几乎都有一套八面讨巧的公关手法。刹时,这亭子间的部位原本显得苍白的绿屋生活成了最有生气的亮点。“文革”中女主人与小儿子三代四口被赶往一间7.6平方米亭子间,算起来或还没那裁缝做生活的空间大。难得老太太想得穿,嘻嘻哈哈活到九十三!
④少女时代我的一次暗恋——如果这可以算的话——也与亭子间有关。“文革”前不少上海人家仍独住一幢,亭子间往往为子女房间。那日去同学家,走过二楼亭子间,门敞着没人,但见内里小小铁床吸壁靠墙上挂着把吉他,床尾一张湘妃竹小书架整齐垛着几列书。靠窗小书桌上放着本《基督山恩仇记》,还有装了一半的半导体及还在冒热气的电烙铁,床底下露出一双起码有42码的球鞋。
⑤“那是我哥哥的房间。他是同济的学生……”同学很骄傲地轻声说。顿时我脑中出现一个高大阳刚又好情调的男生身影。好几次我借故去同学家,但那亭子间门都关着。我好想见到他,只因为那小亭子间的众多细节,组合成一个很诱人的谜面令我对那谜底心向神往!我至今仍未见过他。听说这位大学生后被分配到东北,在那里成家生根。如同那个时代众多志在四方的上海青年一样。他当然不会知道我,我可以肯定,夜深梦回,他一定常常回到自己那间小亭子间。它已与他一枕最美好的回忆结成一段生命血缘……
⑥亭子间的单身租客,多半是落魄失意的,身后藏着一段不说也罢的身世,他们一生视自己为亭子间的过客,遗憾的是还是有不少在此终了一生!也有意气风发的,将此作为进军大上海所争到的第一块基石!许多大上海传奇就是Made in亭子间。在旧文人笔下,亭子间的男女单身住客充满悲欢离合,都会男女视这方寸之间为天涯海角间一个情感驿站。在现实中,许多震撼全国人心的历史性文字都来自又小又暗的亭子间,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小亭子间要比众多华厦豪宅,更载得起一部沉甸甸的上海都会史!亭子间早已跳出建筑赋予的范畴,而成为一道特殊的上海文化符号。如果说上海是一部书,亭子间就是序,引伸的,是一部移民血汗奋斗的史诗;如果读不懂亭子间代表的文化符号,就读不懂上海这本书!
——《新民晚报 》 作者: 程乃珊 2004年9月14日
1.本文第一句话“亭子间其实不仅为石库门的专利”中加了“其实”一词,是针对怎样的一种认识或观点而言的?(2分)
2.从上下文看,第一句话中的“新里房子”显然是一种简称,它的全称就是 (1分)。
3.第①节中“螺蛳壳里做道场”一语是什么意思(2分)?
4.第③节中“最有生气的亮点”是指
(2分)
5. 第③节末,老太太“想得穿”是指
(3分)
6.第④节开头“如果这可以算的话”前后的两个“破折号”起 的作用。(1分)
7.你怎么理解文末“如果读不懂亭子间代表的文化符号,就读不懂上海这本书”这句话? (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16分)
深秋书简
姚昌忠
①北京城最值得留恋的秋天景色,依我看不在香山山里而在山外,在燕山山脉透迫而息的沿山一带。这时候乘坐汽车在八达岭以北的公路上行驶,车窗外就呈现出不断变换画面的自然景观。绕过一道山梁是一幅米勒,再绕过一道山梁是一幅马奈。色彩从四面八方聚拢来,个个都活蹦乱跳,都有生命。黄的黄得彻底,红的红得透明,绿的绿得苍郁,就连天上的白云也卷曲如鸡毛状,在瓦蓝瓦蓝的天空中飘荡。坐在车里的人们不由得兴奋起来,带着淡淡的伤感:“好个秋天呀,怎么如此仓促,还没把你看够就要走了呢?”时序已进11月,难免会生发出这种眷恋的伤感情绪。但是这种情绪之所以发生,倒不是由于经历了太久的夏季单调绿色的浸泡,也不仅仅是由于秋阳下大自然呈现出来的美丽色彩和对于温暖秋季的眷恋,而是因为眼前的和谐的美实在令人销魂,在于这些似乎未曾见过的灿烂色彩是如此丰满、充足,它们在特定的时间和角度里因阳光的照射而扩散出来的乡土情调和文学韵味竟然如此深沉、如此浓烈。因此说秋天是色彩的世界或者说秋天是色彩错杂光影幻动的世界就都远远不够了。为什么呢?因为生命,生命才是最可宝贵的,没有生命的世界总是僵死的。我们说某人画得好,那是因为他的画有灵气,而所谓灵气也就是生命。秋天并非平静如水,秋天也非只闻虫吟。秋天是炽热的、喧闹的、跳动的。生命在这个季节唱出了它的全部美丽,唱出了它最高亢的生命之歌,而且越是接近秋与冬的交界处,生命愈是顽强地表现自己,竭力要在大自然的美景里面挤进或者留下自己的一滴颜色、一种声音或一份韵味,就像一位老画师在他的晚年要把毕生功力都画到画布上去一样。
②请看公路两旁的白杨树吧。白杨树已经老了,虽然树叶开始脱落,有的已经老得不成样子,枝桠毕露,依然昂首向天。这白杨树生性倔强,就连它掉在地上的叶片也不甘心就此零落成泥,即使干枯了残破了,依然蜷曲身姿翘出坚硬的不规则形状,倘若有人踩上去,那金黄色的看似软绵绵的绒毯定会发出抗议的叫喊。
③山脚下迎着飞驰的汽车跑来的是一簇黄栌树丛。这黄栌虽然低矮,挤在一起不成模样,但在深秋的阳光照射下却耀眼地红,红得像一团火,而且那火红火红的火苗直往人们的眸子里钻。汽车再往前走,进了一个山坳,一群“绿林好汉”沿山坡一字排开,把大团大团的绿色挤得像快要滴落的液汁。这群矮脚油松大概是新客,看它们绿沉沉的架势是决心留下来过冬的了。
④在金色的秋天的阳光下,坐在车里的人们心头颤动了,即将或正在逝去的秋天使人们沉默无语,都沉入对于生命的伟大力量的赞叹。蓝天、白云,近处的白杨、远山的红树、山坳里的油松以及不知名的杂树乱草,车子真好像驰进印象派画家的油画里来了。色彩是如此调和,画面是如此丰满,汽车的发动机醉意朦胧地哼着,人们都不说话,好像也醉了,好像这一切,山、石、林、树、人,以及钢铁制成的车身,都有了生命,都在表现,都在使自己成为这些风景画中不可缺少的宝贵组成部分。于是车子里的人们开始坐不住了,都在心里问自己,怎么住在北京城这么多年却从未见过真正的秋天,怎么平庸到把北京的秋天只局限于楼顶碧空下盘翔的鸽群和夜晚天上被两棵枣树刺得眨眼的星星和苍白的月亮了呢?
⑤原来在北京的一角,在这不知名的不起眼的也没名目的沿山公路一带,平凡、偏僻、普通到不值得提起的山区,竟然蕴藏着北京的秋天,蕴藏着秋色之美的真髓!
1.《深秋书简》中的“书简”的意思是 (2分)
2.第①段“绕过一道山梁是一幅米勒,再绕过一道山梁是一幅马奈。”用了 修辞手法,作用是 (3分)。
3.第②、③两段分别从 与 两个不同角度来表现白杨树、黄栌树和油松
可贵品质(4分)。
4.第⑤段结尾,作者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秋色之美的真髓”联系全文,请你谈谈对“秋色之美的真髓”的理解(3分)。
5.文中描绘的北京秋色极富北方特色,上海现在已经入秋,请以100字左右描绘出上海的秋色(4分)。
(三)、古代诗文名句默写(5分):
1.从下列名句中任选5题填写完整。
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
② , ,此事古难全。
③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
④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⑤ ,无人知是荔枝来。
⑥长风破浪会有时, 。
⑦春蚕到死丝方尽, 。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13分):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上文是白居易《琵琶行》的序,《琵琶行》的“行”的含义是 (1分)。
2、解释文中加点词。(4分)
①委身为贾人妇 委身( ) ②予出官二年 出官( )
③使快弹数曲 快( ) ④曲罢悯然 悯( )
3、选出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用法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①遂命酒 ②命曰《琵琶行》。
③感斯人言 ④凡六百一十六言,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
5、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是一个 而 的下层妇女形象。诗人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和诉说之后,为何会“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4分)
答:
。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12分)
令狐潮围张巡①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②,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城中矢尽,巡缚藁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③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藁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知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④,不敢复出。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 ①张巡:唐开元进士,安史之乱后守雍丘,与安禄山部将令狐潮交战,屡次获胜。 ②开府、特进:官名。③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④陈留:唐时地名,今河南开封一带。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巡阳许诺 阳( ) (2)士心益劝 劝( )
(3)益兵围之 益( ) (4)向见雷将军 向( )
2、选出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用法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①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 ②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
③责以大义 ④被以黑衣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白巡以兵势不敌。
译:
4、从全文看,第三自然段中“君未识人伦”中“人伦”主要指的是 ( )(1分)
A、朋友关系 B、兄弟关系 C、父子关系 D、君臣关系
5、本文记叙的是张巡凭着 和 (各填一字)坚守雍丘,并战胜敌人的故事。(2分)
二、作文(4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汝伦认为阅读经典对于普通人来说,往往是出于比较高级的智慧的追求。人的素质单靠学英语、电脑是培养不出来的。人的素质只能靠人文教育来培养。而阅读经典,应该是人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请以“拥抱经典”为题或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11分)
病梅馆记 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13.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以欹为美 (2)未可明诏大号 (3)遏其生气 (4)甘受诟厉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必复之全之”的“复”、“全”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非有能硕茂之也 B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C以绳天下之梅也 D鸣鼓而聚之
15.翻译句子:(2分)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16.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文中大量用了比喻的手法,请指出文中的“梅”、文人画士、鬻梅者各比喻什么?(3分)
“梅”比喻 ;文人画士比喻 ;鬻梅者比喻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2题。(15分)
余病痞且悸,谒医视之,曰:“唯伏神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余戚然惭,忾然忧,推是类也以往,则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人者众矣,又谁辨焉!
17.上文的作者是唐朝的柳宗元,字 ,人称 ,和韩愈一起倡导 运动。(3分)
18.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 谒医视之 (2)明日,买诸市 (3)则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人者众矣
19.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意义都相同的两项是:( )(2分)
A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B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C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D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
2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烹而饵之”的“饵”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B名我故当 C斗折蛇行 D斫直、删密、锄正
21.翻译句子:(2分)召医而尤其故
22.从全文看,“鬻药者”得逞的原因是:(1) (2) (2分)
二、写作(40分)
23.“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感情让我们情不自禁。”在你的生命历程中,也总会有一些事情让你感动,也总会有一种感情让你情不自禁。
请以“生命的感动”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注意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答案
(一) 1.许多人认为亭子间都建在石库门房子里的。 2.新式里弄房子.
3.“螺蛳壳”是极小场地,空间的比喻物。“道场”旧时和尚或道士做法事的场所,也指所做的法事,这是一件要较大的地方,很讲排场的事。这句上海俚语意为在很小的地方做很讲排场的大事(学生只要讲出这点即可)。
4.老裁缝与从太太到女佣各层次的女人投机的闲卿,使本来等级森严的绿屋充满生气。
5.原是一屋之主,现被赶到比当初请的裁缝做生活的空间还要小的地方,本该气死的。可她不计较,乐观地对待这不公平的蛮横做法。
6.括号(表示“如果这可以算的话”此语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7.亭子间的生活浓缩了上海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上海的人际关系和里弄文化,是上海文化的缩影与代表。故读不懂亭子间代表的文化符号,就读不懂上海这本书。
(二)1.书册、简椟
2.比喻(1分)生动形象的突出了北京郊外山野的秋色具有印象派油画家笔下色彩丰富、充足和浓艳的特征,充满生命的灵气。(2分)
3.外在特征和内在精神表现白杨树、黄栌树和油松虽然外在已经“老”了,“低矮”,“挤在一起”,但是“依然昂首向天”,发出“耀眼的红”,以“绿沉沉的架势是决心留下来过冬”,体现出它们具有顽强不屈、昂扬潇洒和旺盛生命力的可贵品质(答出精神即可)
4.秋色之美的真髓正是体现了对生命的赞叹,生命并不只是寂寞平庸、暗淡苍白的,生命的美丽就在于平凡普通之中不断散发出的生命的活力,在于愈挫折愈倔强,在于生命愈到最后愈要迸发出最耀眼夺目的光彩(答出精神即可)。
5.(略)
(三)(略)
(四)(略)5.身怀绝技(或技艺高超),漂沦憔悴(或凄苦辛酸等);因为作者听了琵琶女的乐曲和述说之后,不仅同情她的遭遇,而且联想到了自己的处境,同样有才华,却也漂沦憔悴,于是“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的深沉感慨
(五)1、(1)通“佯”:假装(2)勉励;激励(3)增加(4)刚才 2、A 3、 (军官们)把军队对抗不了(令狐潮的)情况告诉张巡。(要点:补充成分,白,兵,敌,状语后置句式,通顺,各0.5分) 4.D5、智、勇 (相近答案,酌情给分)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