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小石城山记》教案3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3-04


小石城山记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象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
3、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三、教学难点
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四、教学课型   课时
讲读课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回忆所学过的柳宗元的文章
2、复习有关柳宗元的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其父柳镇,是一位正直而富学识的中下级官吏;其母卢氏也很有文才。柳宗元四岁读书,十三岁就能写出漂亮的文辞。二十一岁中进士。年轻的柳宗元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有很高的声誉。
   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柳宗元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升为礼部员外郎。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唐宪宗李纯上台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柳宗元为永州司马。 
  唐代的永州,僻远荒凉,素为谪官贬居之地。柳宗元自贞元二十一年(805)起,在永州谪居十年。一代文豪,十年楚客。处于逆境之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他写诗抒发自己的孤寂苦闷之情,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还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寓言、散文和史传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永州八记》。这八记有《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母潭记》、《钴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他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此外,他在愚溪时还写有《游黄溪记》。他的妙文引得古往今来无数墨客游人去寻访永州城内外这些山山水水、草木竹石。不过,如今除了县西2公里处的西山依稀可辨外,作家笔下的遗迹都难以寻识。唯有悬溪之畔的柳子庙,尚可以寄托后人的情思。
3、齐读课文,要学生注意正音和句子的停顿及语气。
4、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大义,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齐读课文,力争不读破句子,并体会作者的情怀。
5、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一段。
(1)点出需要注意的字词读音
垠(yín) 睥睨(pì nì) 梁?(lì)疏数(shuò)偃(yăn)仰
(2)指名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
注意:实词:径:一直。逾:越过。睥睨: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梁?:栋梁。益奇而坚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其疏数偃仰: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
虚词:“以”的用法 “投以小石”
(4)提问:
①此文与《小石潭记》都属于“永州八记”,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写了小石城山的奇特景物。(大意正确即可。)
②.文中所写的洞穴很深,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
(这是对课文中重点描写的理解,我们要注意作者的描写特点,并能进行分析。)
③.此段文字的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答案:第一条路写得简略,第二条路写得详细。
④.举例说明这段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答案:记叙,例如:“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描写,例如:“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
6、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段。
(1)点出需要注意的字词读音
傥(tăng)
(2)指名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
注意:实词:怪:诧异。售:得到赏识。伎:技艺,美景。傥:或者。
辱:屈辱,贬谪。
(4)提问: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
答案:没有,从“神者傥不宜如是。”一句,以及对“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这两种观点的不相信都可看出。
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身世之慨”?
答案:抒发了自己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7、文章主旨
文章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已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8、文章特色
⑴凝炼而生动的语言
⑵后半篇的议论抑扬宛转,余味无穷。
⑶將个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山水景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9、小结
“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本文即为《永州八记》之一。 
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可小组讨论。
注意“而”的用法。
不明之处做上记号!
讨论:思考·探究·练习一
明确:此句是影射自己,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在同病相怜的情况下,能够努力发掘、欣赏这遗弃的美好风景的只有柳宗元,而能够安慰孤苦受辱的柳宗元的也就是这些山水了。 
讨论:思考 探究 练习二
气之灵:第一段
结合前文,议论反复抑扬,反映了作者心潮起伏,无限愤懑之情。显然,上天根本没有什么造物主,而人间却有多少不平事啊!
大意:(一)记叙小石城山景(奇,类智者所施设也)。    
   (二) 抒写美景“千百年不得一售”的叹惜之情。 
主旨:(藉小石城山奇景不在中州,疑造物者之无)抒写自己怀才不遇,遭受贬谪的感叹。    
10、作业:背诵全文
附: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其中一条路向西伸延,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过四十丈之处,地层断裂,被一条河水分开,(有积聚的山石横截在路端?这句不能确定,我认为括号外的这句比较合适)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将小石子投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过了很久才消逝。环绕而行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竹子,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恰似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 
  哦!我怀疑创造万物的上帝有没有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便越发地以为确实是有了。又奇怪上帝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而将它放在偏僻的荒远之地,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神灵或许不应该这样做吧,结果就成了这个样子了。有人说:“这是上帝用来安慰那些贤德而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有人说:“这儿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而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这两种说法,我是都不相信的。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小石城山记》作业练习
《小石潭记》《小石城山记》比较阅读(2016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题)
《小石城山记》教案6
《小石城山记》教学实录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5
《小石城山记》ppt课件(27页)
《小石城山记》ppt课件6
《小石城山记》练习题
《小石城山记》学案
《小石城山记》ppt课件5
《小石城山记》ppt课件4
《小石城山记》pptx课件1
《小石城山记》阅读练习
《小石城山记》ppt课件3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mp3音频朗读
《小石城山记》ppt课件2
《小石城山记》原文和译文
《小石城山记》ppt课件1
《小石城山记》教案4
《小石城山记》教案2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