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中的教师与学生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1-18 |
课改中的教师与学生(03023.陈原)
文学院03级汉本(2)班 陈 原
近日,在《湖南教育》2004年第7期上看到一篇题为《语文教改中的核心问题》,文章从一个小故事说起,接着摆出当前语文教育的现状,最后指出:“因此,探讨语文教学的失误,把握语文教学之“本”,首先得从观念上,确切地说,得从“语文教育的性质观”上去找原因。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才会明白“语文教学是为了什么”.这样一来,“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才会立在正确的根基上。”文章在最后指出了语文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是“语文教育的性质观”。此后,在许多同题文章中,我也发现许多相似论断,但是有一点,似乎我们的教育者们都只发现了问题,而并没有具体指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我认为这也不能怪我们的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们,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多年应试传统的国家中搞教育改革,在观念上未免存在积重难返的情况。
然而,也有许多教育者从宏观上提出了改革建议。教学的问题存在于两个方面——负责“教”的老师与负责“学”的学生。因此,他们就成了教育改革关注的对象,改革的方案也就从针对他们开始了。《教师报》2004年10月20日第五版《对当前语文教改与教师素养问题的思考》一文便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师身上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语文教师的素养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教师的素质是任何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只有当教师的知觉和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而且他们得到帮助发展必要的新的技能时,才能取得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的成功’。”也就是说教改能不能成功,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老师的身上。接着,文章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三个努力的方向:“第一、提高语文老师的素养,除过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外,还应突出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心理健康以及将教育心理学与语文教学的结合能力。”、“第二,我们既要不断对语文教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更要思考和关注我们的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养?如何才能获得这种培养机会?在这里,我们的各级政府和社会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应该建立怎样的机制来运作?应该制定怎样的法制来体现和保证?”、“第三,努力去建设一种新型师生关系,也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在这里,文章作者的意思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语文教师自己内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第二个是培养语文教师的外在条件的成熟。我想这就需要两方面的转型,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心态角色的转型,由“要我教”转变为“我要教”、由学习的倡导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另一方面是政府社会对教育制定的各种法规条款因该由对教育的规定限制转变为对教育的疏导和人性化管理。在这样的两个转变下,才能从根本上体现新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发扬。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因此,在语文教育改革中也提出了许多对于学生方面的意见。《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五期一篇题为《以学生为本——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语文教改的启示》的文章中,对语文教学中对待学生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特别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改变教师的主导角色和主宰地位。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无疑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因为它主张:教师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提供给学生有意义的学习资源;要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要进行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训练;要让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体。”文章的这一看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课改中的学生问题的普遍看法。但是笔者认为文中教育者的观点是好的,但是仅仅停留在了宏观把握的层面上。在很多关于课程研究的文章中,作者大部分从理论的高度去总结问题提出建议,真正落实到一堂语文课中,落实到不同地区的语文课中该怎么做,就鲜有人发表意见了。这是“说”与“做”的道理,说出毛病往往比改正问题来的简单。就以上关于学生的观点,笔者认为并不简单易行,如“要让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体”一点,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就很难实现,考试是多年来我国教育者总结出的关于评价学生的一种方式,现在突然的把这种评价方式改变,甚至把评价的主体进行转换,可能不能为多数教育者所接受。另外,要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可能还存在着标准方式上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说明便可能妨碍评价结果的准确。
2004年7月的《教研天地》杂志中的一篇《语文教改不宜矫枉过正》曾作出过分析,文章指出教改种可能出现三类现象“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过分强调课堂的活动,忽视了学生独立的学习。”;“过分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我想这些情况我们在进行教改实践的时候能一并注意到,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便能更好的超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我们如火如荼的进行教改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考虑一下教改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纵观我国历史上的各个领域的改革或多或少存在着矫枉过正的情况,当然,不过正则不能矫枉。对于上述的关于教改的种种看法所产生的过激效应也有许多教育者做出预计。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