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蒋经国先生的信》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9-28 |
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咫zh 尺:比喻距离很近。
幼时同袍:形容当年很亲密。
政躬违和:文中指蒋经国患病。政躬,对对方身体的尊称。违和,不平和,即生病。
珍摄:保重身体。
同捐前嫌: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
诠qu n察:明察真理。诠,事理,真理。
悖b i谬:荒谬,不合道理。
难辞其咎:难以推卸责任。咎,罪过。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令,美好。
经纬万端:指形势错综复杂。
苟g u同:随便地同意。
毋庸赘zhu 言:无须说多余的话。
旨哉斯言:这话说得对呀。旨哉,赞美之词。斯言,这番话。
时不我与:时间不等待我。指要抓紧时间。
未雨绸缪m u:原指趁着天还没下雨,预先修理房屋门窗。后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束装就道:整装上路。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廖承志(1908—1983),广东省归善县鸭仔埗乡窑前村(今惠阳市陈江镇幸福村人),1908年9月2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通晓5种外语,擅长书画、诗词、戏剧。在孙中山、宋庆龄和他的父母廖仲恺、何香凝的教育、影响下,积极投身于大革命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赴日本,留学于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1928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至1932年,在荷兰、比利时、德国汉堡等地组织领导海员运动。1933年在上海被捕,经何香凝、宋庆龄等人营救获释。1934年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因反对张国焘“左”倾路线,遭张国焘拘捕,带着手拷参加了长征。1936年冬到达陕北后,在红色通讯社(新华社前身)负责外电编译,1937年3月,任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参与筹备、出版中共中央政治理论刊物《解放》周刊。1938年初至1942年初,在香港设立八路军办事处,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2年在韶关被捕,先后被关押在江西马家洲集中营、重庆渣滓洞等地,1945年6月被选为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1946年1月获释后,历任中共南方局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半个世纪以来,他在反对侵略势力、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成为著名的国际和平战士。在发展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中日两国友好关系,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方面,他所作出的特殊贡献尤其具有重大影响。他历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中苏友好协会理事、副会长,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外交协会理事,政务院(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常务委员,中国亚洲团结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支援埃及反抗侵略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主席,华侨大学校长,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外交部顾问,北京外国语学院院长,外交部党组副书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全国侨联名誉主席,中日民间人士会议中方委员会主任,宋庆龄基金会顾问。第七、八、十、十一、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四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六届人大主席团成员并获国家副主席提名,第一届政协委员、常委等职。1983年6月10日在北京逝世。
3.背景链接
有文献记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解放后,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一定要解放台湾”,1979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此后邓小平又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原则。三年后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了这封书信,劝说他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贡献。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本文围绕和平统一祖国,解劝蒋经国为此做出贡献为中心进行阐述。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信旨,接着从不同角度,采用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劝说。感情强烈,推心置腹。论证灵活、逻辑严密,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二、文章脉络
文章因为是书信体,可分为前言、正文和结尾三部分。
前言(1、2),称呼和问候语。由于作者与蒋经国虽说世交,然“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长年未通音问”,所以先叙旧,再议别离,后问安。
正文(3-7),为促进祖国早日统一,作者从不同角度劝说蒋经国为和谈做出贡献。(分析问题)
正文又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3),首先提出总论点,“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提出问题)
第二层(4-6),从几个不同角度论述中心。
一、从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入手,论述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性,批驳所谓的“罪人”之说。
二、分析历史上国共两度合作的事实,说明国共两党三次合作的可能性,批驳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
三、从蒋经国个人“忠孝两全”心愿论述“统一大业”于公于私的利害关系。
第三部分(7),警告蒋经国祖国统一“时不我与”,应“未雨绸缪”。(解决问题)
三、写作方法
1、说理与驳论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如:信旨“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
首先树立正面观点,从国内、国际角度,通过鲜明的事实来劝说,又用“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道理,再次正面劝说,最后用引用所谓“罪人”之说反驳对方。
本文运用说理与驳论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实质就是先阐述正面观点,再批判错误的思想行为,即先说后驳。这样既可以把正确的观点阐述得更加深透,又可以加强议论的针对性,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运用先说后驳的表达方法,只要把正面的观点阐述的较为清楚,错误的观点或行为只要点出其要害就可以了。
2、文章中有明显的先说理后反驳的表达方式。
如:本文第二点劝说,国共“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就是通过两次合作的有利因素和三次合作的必然,进行说理,然后从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进行反驳。
从内容上说,上段第一点的劝说,已从国家、民族利益角度说明,本段又从国民党的兴亡利益来阐明信旨。这种一方面申明大义,晓之以理。另一方面反驳错误言论,做到了批评中肯,说理透彻,语气委婉,鼓励热情,措辞适当,既坚持了原则,又有利于对方接受。我们在生活与学习中,如遇到此类需解劝的事情,在写信中注意学习这种方法。
四、问题探究
1、在《致蒋经国先生信》正文中,作者从三个不同角度劝说蒋经国举行和谈。
“共竟祖国统一大业”三段结尾依次是“慎思——再思——三思”从语气感情线索上考虑是加重了思想感情,而在结构内容上起不起作用?
有成语“三思而后行”。语出《论语·公冶长》,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季文子每次办事都是考虑再三然后才行动。孔子听到后,便说:“只要思考两次也就可以了。”这个成语到现在引申为:无论做什么事情,要反复考虑,然后才去做。
联系在本文的作用:在和谈这件事上敬告对方要反复思考,然后再去行动。作者能够力劝对方的材料很多,只是不能一一列举出来,由于书信体的“开门见山”、“长话短说”,作者只能用最典型的三方面事例来表明自己的思想态度,达到劝说目的即可。
2、句段理解:
⑴中心句:“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这是本课中心句。作者围绕着共同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劝说蒋经国先生为这一伟大事业作出贡献。它是从三个方面阐明的:①“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②国共“三次合作,大责难谢”。③“实践于统一大业”,“可谓忠孝两全”。这三个方面,从国家、民族利益,国民党的存亡前途以及蒋家的个人名利考虑来劝说。
劝说过程条理性强,结构严密,有力突出了中心。
⑵重点句:“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这是劝说中的第一点。作者在本自然段列举不同侧面的国际国内事实,从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劝说对方立下这历史功业。这里采用了演绎推理,对表现中心有很强的说服力。
⑶总结句:“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这是总结句,用来总括国共“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这一责任。国共历史上已经有两次合作了,如果能依时顺势三次合作.通过和谈达成国家统一,才能实现两党共存,振兴中华的目的。言外之意是敬告蒋经国,国家统一迟早会到来,当然也不排除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这个句子在这里起归纳总结作用,使中心表达得更为明确。
⑷过渡句:“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从第一个方面④自然段过渡到⑤自然段。这个句子没有承上的作用,只有引出下文。作者用叙述历史事实,引出对国共合作的议论,过渡自然,清楚明白。
【练习解答】
一、1.这封信意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首先从民族利益角度进行劝说;其次从历史责任的角度进行劝说;再次,从蒋经国的个人抱负角度进行劝说。此外,蒋经国曾切望蒋介石的灵柩能运回浙江奉化老家,“与先人同在”。信中指出若祖国统一,则其个人孝心亦可成为现实。
2.信中针对蒋经国所声言的“三不”,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作了全面驳斥。还分别反驳了蒋经国所说的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是“罪人”、“投降”、“屈事”、“吃亏”、“上当”,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等错误言论。
二、课文中用“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三句话,使表述的内容层层深入,由国家民族利益而至个人抱负前途,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此三句话作为三段文字的结束语,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剖析:俗话说“三思而后行”,一方面这三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作为贡献的殷切希望;另一方面,文章没有这三句话内容照样是完整的,但表达效果上就不太一样,所以本题设计意在让我们体会这三句话在内容上结构上的作用。
三、本文是一封用文言写的信,内容微言大义,语短情长,而且全文气质凝重,文采斐然,句式长短相宜,词语顿挫有节,音调高低抑扬,余韵久远,其味无穷。
1.局促东隅,终非久计。含义:居于东南角狭隘之地,总不是长久之计。
2.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含义:如若犹豫不决,或者推托到将来,不仅徒然增添困难烦扰,而且你也难以推卸罪责。
3.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含义:时光不会停留,人生短促。时间拖长了,事情会发生各种不利的变化。时间不等人,必须抓紧时间。
4.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含义:远望南方的天空,不禁一心向往,思念着你们,短信写不完想说的话,希望各位多加保重,专诚等候回音。
四、略
【类文品析】
给在日本的外祖父的信
王蕴
亲爱的外祖父:
您好!
我已经有好久没有给您写信了。可是,自从读了您上次的来信以后,我的心一直难以平静。思潮竟像日本海的波涛那样,不停息地翻腾着。我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强烈的激奋的情绪在时时拍击着我的心扉,它驱使我终于提起笔来,向您倾诉……
外祖父,您在信中希望我能研读日本文学,将来到您的身边陪伴您。我深深地懂得您慈爱的心,我也曾向往过那樱花国度迷人的秀色和丰袷的生活。我曾经想像,在阳春三月的暮色里,我身穿艳丽的和服,挽着年迈的外祖父漫步在富土山下的樱花林中。木屐踏着落英,宿鸟唱着晚歌,花径上留下了。祖孙二人的侧影。眺望那朦胧在桃色晚霞之中的圣洁的富士山顶,目送着夕阳最后一缕余晖……这是怎样静谧得令人神往的生活呵。可是,当我现在又一次郑重地把这一切放到思想的天平上反复衡量时,它翘起来了。我看到我所愿意从事的事业的砝码重重地沉了下去——这是一种使我震慑的力量,它几乎是不容抗拒地指引我去选择应走的路。在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之间,我抉择了中国文学。因为,我的心是属于中国的。
外祖父,你们日本民族是一个自尊自强的民族。外祖父您当然还记得,日本四岛的国土也曾经被贪婪的侵略者注目。但是,明治维新使这个东亚岛国走上了自立图强的中兴之路,并迅然跻身强雄之列;军国主义的疯魔使日本几乎陷于举国颓废的萧杀之中,但是,发奋图强的日本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在战后的废墟上建起了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崭新的日本。而我们中国,自从被枪炮敲开了大门,河山破碎,民族受辱,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历史也就此黯然蒙尘。经受了一百多年被宰割和奴役的悲怆,我的祖国变贫穷落后了,但她的名字依然叫中国!今天,生息在这块国土上并握着它的主权的还是龙的传人!现在,我的祖国正处在振兴时期,而我作为一个中国青年,我觉得我在中国更有用,我的事业应该在中国。您是一位开明豁达的老人,您也曾亲历50年代日本的振兴时期。您如果回想起那时候日本的青年是怎样执著地致力于日本国的重建,您就会理解我此时此刻的心境了。因为,尽管日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的风俗语言不尽相同,但我知道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我立志于中国文学,因为它是中华祖先创立的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精粹,能在这浩瀚的文学海洋中邀游和采撷,我将感到莫大的快乐和幸福。同时,更由于文学具有一种唤起人心的感召的力量,我觉得它对于我们现在十万万人所致力的大业也是有意义的。在我们民族沉沦的年代,鲁迅先生曾用他的笔唤醒昏睡的国人,为抗争的勇士们呐喊助威;在我们建设祖国的今天,我要以先生为榜样,用我的文章激发更多的同龄人的爱国热忱,作一名摇旗鼓劲的小卒。鲁迅先生始终是日本人民的好朋友,我也希望像他那样永远做日本人民忠诚的朋友。我将把学习日本语作为我的第一外语课程。我愿意化作联系中日文化的纽带上的小小的缨络,化作沟通中日友谊的桥梁上的一颗小小的铆钉。我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我胸前戴上友谊使者的金牌出现在我亲爱的外祖父面前,那时候您一定会更高兴吧!
最后,恳切地请求外祖父谅解我的选择。
祝您健康!
您的外孙女:王蕴
×年×月×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心扉( ) 木屐( ) 静谧( ) 震慑( ) 抉( )择 精粹( )
2.解释文中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跻身: ②悲怆;
③遨游: ④采撷: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陈述了自己为什么选择中国文学?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4.信中提到了日本发展的几个阶段,用横线把这些话画出来。
5.“军国主义的疯魔使日本几乎陷于举国颓废的萧杀之中”指什么时期的事?请查阅历史作答。
6、信中作者以鲁迅先生为榜样,你知道鲁迅留学日本的事情吗?查阅资料,举一例。
(参考答案:1、略 2、①使自己上升到(某种行列、位置等)。②悲伤。③漫游;游历。④采摘、采集。 3、作者从两个方面陈述了自己选择中国文学的原因:一是热爱自己的祖国,愿意为中国的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二是热爱中国文学,愿意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自己的贡献。 4、第5段“外祖父您当然还记得……现代化的崭新的日本。” 5、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事。 6、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曾经在仙台学医,曾经拜师于藤野先生。不同点:课文在劝说对方的同时,也批驳了蒋经国的一些错误观点,而本文没有批驳,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另外,课文采用了文言,而本文是一篇通俗的现代文。)
【同步训练】
一、基础训练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珍摄(sh ) 同袍(b o) 把晤(w ) 东隅(y )
B、悖谬(b ) 苟同(g u) 毋庸(w ) 赘言(zhu )
C、绸缪(m u) 伫候(zh ) 抉择(ju ) 泯然(m n)
D、瞬时(sh n) 逾时(y ) 厝于(cu ) 毅然(y )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⑴书信开头的称呼语应空两格写。( )
⑵祝福的话可在正文后面写,也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 )
⑶文末右下角依次是日期和署名。( )
3、写出作者在劝说中委婉地批评了蒋经国的哪些错误说法。
4、结合课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⑴“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⑵“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这句话?
5、文中所希望的国共第三次合作是什么?
6、国共前两次合作,国民党的领导人分别是谁?
二、同步解读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已。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芸。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乡,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谬。“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说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7、阅读这两段文字,你体会到本文语言的特点吗?请简要说说。
8、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9、文中多有文言词语出现,说说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岁月不居(居: )
⑵时不我与(与: )
⑶面聆诸长辈教益(聆: )
⑷人到高年,愈加怀旧(愈: )
10、本文写于198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还不能互相往来,文中这句“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意在什么?
11、廖承志写这封信距今已二十多年,台湾依旧不能回归母亲的怀抱,请用一两句古诗寄托你对台胞的思念之情。
三、美文赏读
给我未来孩子的信
①孩子,我首先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可以是农民,可以是工程师,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流浪汉,但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当你童年的时候,我们讲英雄的故事给你听,并不是要你一定成为英雄,而是希望你具有纯正的品格;当你少年的时候,我们让你接触诗歌、绘画、音乐,是为了让你的心灵填满高尚的情趣。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理想会使人出众。孩子,不要为自己的外形担忧。理想锻造你的气质,而最美貌的女人也会因为庸俗而令人生厌。通向理想的道路往往不尽如人意,而你亦舍为此受尽磨难。
②但是,孩子,你尽管去争取,理想主义者的结局悲壮而决不可怜。在那貌似坎坷的人生中,你会结识到许多智者和君子,你会见到许多旁人无法遇到的风景和奇迹。选择平庸虽稳妥,但绝无色彩。不要为蝇头小利放弃自己的理想,不要为某种潮流而放弃自己的信念。物质世界的外表大过复杂,你要懂得如何去拒绝虚荣的诱惑。理想不是实惠的东西,它往往无法带给你尘世的享受。因此你必须习惯无人欣赏你,学会精神享受,学会与他人不同。
③其次,孩子,我希望你是个踏实的人。人生大过短促,而虚的东西又太多,你很容易眼花缭乱,最终一事无成。如果你是个美貌的女孩子,年轻的时候会有许多男性宠你,你得到的东西过于容易,这会使你流于浅薄和虚伪;如果你是一个极聪明的男孩,又会以为自己能够成就许多大事而流于轻佻。记住,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我们活在世上能做好一件事足矣。写好一本书,做好一个主妇。不要轻视平凡的人,不要投机取巧,不要攻击自己做不到的事。你长大后会知道,做好一件好事太难,但决不要放弃。
④你要懂得和珍惜感情。不管男人女人,不管墙内墙外,相交一场实在不容易。交友的过程会有误会和摩擦,但你想一想,偌大世界,能有缘结伴而行的又有几人?你要明白朋友终会离去,生活中能有人伴在你身边,听你倾谈,倾谈给你听,你就应该感激。要爱自己和爱他人,要懂自己和懂他人。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你要会流泪,会孤身一人在黑暗中听伤感的音乐。你要懂得欣赏悲剧。悲剧能丰富你的心灵。
⑤希望你不要媚俗。你是个独立的人,无人能抹杀你的独立性,除非你向世俗妥协。要学会欣赏真,要在重重面具下看到真。世上圆滑标准的人很多,但出类拔萃的人极少。而出类拔苹又往往隐藏在卑琐狂浪之下。在形式上,我们无法与既定的世俗争斗;而在内心,我们都是自己的国王。如果你的脸上出现谄媚的笑容,我将会羞愧得掩面而去。世俗许多东西虽耀眼却无价值,不要把自己置于大众的天平上,你会因此无所适从,人云亦云。
⑥在具体的做人上,我希望你不要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要娇气十足。你每天至少要拿出两小时来读书,要回信给写信给你的朋友。不要老想着别人应该为你做些什么,而要想着你应该怎么去帮助他人。
⑦借他人的东西要还,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要记住,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另11人的;自己的东西,再差也是自己的。还有一件事,虽然做起来很难,但相当重要,这就是要有勇气正视自己的缺点。你会一年年地长大,你会渐渐遇到比你强比你优秀的人,你会发现自己身上有许多你所厌恶的缺点。这会使你沮丧和自卑。但你一定要正视它,不要躲避,要一点点地加以改正。战胜自己比征服他人还要艰巨和有意义。
⑧不管世界潮流如何变化,但人的优秀品质却是永恒的:正直、勇敢、独立。我希望你是一个优秀的人。
12.这篇文章寄托了作者对未来孩子的希望。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希望自己未来的孩子是个怎样的人?
13.文章第①段“理想锻造你的气质”一句中使用“锻造”一词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14.文章第①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什么?
15、联系上下文,不改变原意,仿照例句,补全下面的句子。
例句: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
你的心 ,你的眼波 。
16、阅读文章第⑤段,请你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答案。
问题:
答案:
17、读了这篇文章,你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简要说一说。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